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揚輻麥1號(原名揚輻麥9437)系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1984年春用突變品系1-3058作母本與揚麥5號雜交,1985年秋利用60Co-γ射線輻照誘變經多代選育于1993年育成的優質餅干小麥。
特征特性1.生育期適中。揚輻麥1號在江蘇淮南麥區種植,全生育期201~213d,較揚麥158遲1d,屬春性小麥,灌漿速度快,千粒重高而穩,葉片功能期長,后期熟相好。2.株葉型好,穗粒結構協調。揚輻麥1號幼苗芽鞘無色,半直立,葉色深綠,葉片狹長,株高95cm,莖稈細韌,5個伸長節間,主莖葉片數10~11張,株型緊湊,穗層整齊,紡錘形穗,長芒白殼,每穗35~40粒。籽粒琥珀色,皮色淡,卵圓形,飽滿,粉質,千粒重42~45%。3.抗逆性較強。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1997年和1998年2年鑒定,揚輻麥1號對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為中抗至中感。在兩年省區試中,對以上病害表現為耐病,中抗梭條花葉病,抗葉枯病,耐肥抗倒性強于揚麥158。4.品質較優。該品種籽粒商品性好,皮色淡,粒大飽滿,容重高。經南京經濟學院糧油食品檢測中心分析,出粉率67.7%,粗蛋白10.5%、濕面筋26.7%、沉降值3ml、吸水率59.8%、面團形成時間1.7分鐘,穩定時間2.8分鐘,粉質儀評價值35。適宜制備餅干專用粉。
1993年參加本所輻照新品系鑒定,平均畝產416.5kg,比對照揚麥5號增產8.9%;1994年繼續鑒定,平均畝產373.33kg,比對照揚麥5號增產11.71%;1995年參加品比試驗,平均畝產402.Okg,比對照揚麥158增產8.45%。1995~1997年度參加江蘇省淮南麥區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07.16kg,比對照揚麥158增產1.76%,其中1995~1996年度平均畝產424.05kg,比對照揚麥158增產4.14%。1997~1998年度參加江蘇省淮南麥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16.87kg,比對照揚麥158增產6.2%,名列第一。
該品種在大面積生產中表現較好,1995~1997年在寶應湖農場試種,兩年畝產分別為495.5kg和446.5kg,在大災之年的1997~1998年,寶應湖農場繁殖14.8畝,平均畝產305.8kg,比臨近的揚麥158增產13.89%。1999~2000年在高郵甘垛農科站繁殖110畝,平均畝產378.2kg,鹽城新洋試驗站擴繁19.8畝,畝產387.5kg,土海躍進農場試種13.5畝,平均畝產450.3kg,均比臨近的揚麥158增產。在大面積試種中,一般畝產400kg左右,高產田塊可達500kg以上,每畝有效穗30萬~35萬,每穗35~40粒,千粒重42~45g,具有較好的豐產性。
培育者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
地區及技術揚輻麥1號屬偏穗數型品種,高產栽培應重視群體質量的提高,優化產量結構。試驗證明,穗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每穗粒數次之。因此,高產栽培中宜采用爭足穗,主攻穗粒數,穩定千粒重的策略。1.適期播種:該品種播期彈性大,早播遲播均能高產。1997~1998年度從10月15日至11月10日的播期試驗,產量均在315kg以上。在揚州及附近地區的最適播期在10月25日左右。2.適當控制基本苗:該品種分蘗性強,調控余地大。同年的密度試驗,基本苗從9.06萬~19.67萬,取得了畝產329.98~387.89kg的產量。基本苗一般要控制在13萬~15萬左右,高產栽培應在10萬/畝左右。3.培育壯苗:揚輻麥1號適宜的莖蘗動態,冬前苗約40萬/畝,最高莖蘗數控制在60萬~70萬,畝穗數30萬~35萬,成穗率50%左右。4.科學用肥:首先必須做到氮、磷、鉀配合使用。畝產400kg的田塊,一般需施純氮15.O~17.5kg,在肥料運籌上應掌握"前促、中控、后保"的原則。基苗肥占總氮量的60%,苗肥最好作基肥施,或在一、二葉期使用;平衡肥占10%,一般不施臘肥和早春肥;拔節肥應在第一節間定長,群體葉色褪淡時施用,占15%;抽穗前半月施用孕穗肥,占15%。5.加強田間管理,抓好病、蟲、草害的防治:搞好田間溝系配套,清溝降漬,抓好病蟲草害的防除,注意早期紋枯病,中后期白粉病及赤霉病的測報和防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