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拉丁學名:Gerlachianivalis(Ces.atSacc。)Gams.andMull.有性階段:Monographeilanivalis(Schaffn.)Mull
為害癥狀:小麥幼苗至成熟前都有發生。麥株的各部分均能受害,但以生長后期造成的葉枯、鞘枯、穗腐影響最大。小麥拔節前只見埋于土中的植株外層變褐,地上部無癥狀。拔節后,靠近地表的葉鞘開始變褐,靠近地面的口十片出現工厘米左右的病斑,有明顯的邊緣。溫度高、濕度大時,病斑擴大,呈水浸狀暗綠色,后變為褐色,常形成數層顏色深淺不一,但又不明顯的輪紋狀斑。病斑橢圓形或近橢圓形。天氣潮濕時,在病斑中部常覆有淺薄的磚紅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在病斑擴展的前緣,常有一‘薄層菌絲,早上迎光觀察十分明顯,在病株莖部葉鞘的表皮下或在枯葉的表皮下埋生小黑點狀子囊殼。分生孢子侵染穗部,可造成穗腐,外觀上與禾谷鐮孢菌造成的穗腐相似。
病原菌形態特征:病菌的分生孢子直接產生于氣生菌絲或小的分生孢子梗座上。分生孢子紡錘形、鐮刀形或香腸形,彎曲,兩端漸變窄,末端鈍圓,無腳孢,有時基部呈楔形。0~3個隔膜。子囊殼卵形或球形。子囊棍棒狀,偶爾圓形,內含6~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中央有一隔膜。
發病特點:病菌在帶菌種子上、土壤中和根茬殘體上越夏。當小麥播種發芽后,就開始侵染。病菌在未凍死的病株上越冬。O℃以上時,繼續為害。春秋低溫高濕有利于發病,小麥生長后期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通風透光差的田塊發病往往較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