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 該病是伴隨小麥線蟲而產生的細菌病。小麥抽穗后發生。染病株心葉卷曲,葉和葉鞘間含有黃色膠質物和細菌溢膿。新生葉片從含有上述菌膿葉筒內抽出時受阻,常粘有細菌分泌物。病株麥穗瘦小或不能抽出,護穎間也常沾有黃色膠質物,干燥后溢膿在穗部或上部葉片上變成白色膜狀物,使穗、葉堅挺。濕度大時,溢膿增多或流淌下落。小麥成熟后,黃色膠質物凝結為膠狀小粒。
病原 Clavibacter tritici (Carlson and Vidaver) Davis et al.稱小麥棒桿菌,屬棒桿菌屬細菌,是具有鈍圓末端的楔形短桿菌,大小1.3×0.5―0.7(μm),一般單個或首尾相連成對排列。革蘭氏染色陽性,好氣性,不產孢,菌體棍棒狀,沒有球形或桿狀變化的多態性,也無突然折斷分裂現象。胞壁中含有二氨基丁酸;G+C為51%―59%。該菌原名為Corynebacterium tritici (ex. Hutchinson) Cahson and Vodaver后歸入新建立的棒桿菌屬中。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本病主要靠小麥線蟲為介體侵入小麥,侵入后細菌擴展快則全穗為蜜穗病。線蟲發展快時則病穗成為蟲癭粒或部分為蟲癭,部分為蜜穗。蜜穗病株中的蟲癭內皆帶有密穗病病原細菌。可在蟲癭內存活2年半左右。
防治方法 重點防治小麥線蟲病,小麥線蟲病防住以后,即無本病發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