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麥銹病又叫黃疸,有條銹病、稈銹病和葉銹病三種,是香格里拉縣小麥主要病害之一。小麥發生銹病后,體內養分被吸收,葉綠素被破壞,大量孢子堆突破麥葉、麥稈表皮,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嚴重時條銹可減產73%-85%、葉銹49%-47%、稈銹74%-84%,三種銹病的共同特點是在受侵葉或莖桿上出現鮮黃色,紅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飛散,呈鐵銹狀而得名。后期病部還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群眾對三種銹病夏孢子堆作了概括描述,稱為“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
(一)發生規律小麥銹菌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絲體在小麥上越夏,越冬。三種銹菌夏孢子耐高溫和耐低溫的能力不同,因此越夏,越冬的地區也不同。
條銹病菌夏孢子能耐低溫,不耐高溫,一般旬平均溫度超過 23℃ 時既不能存活,因此在廣大冬麥區不能越夏,麥收前,夏孢子隨風傳播到海拔高的地區(7月份平均溫度在 19℃ 以下),在冬麥區自生麥和春麥上越夏。到秋季夏孢子隨氣流傳播到平地冬麥區,危害早播麥苗,并以菌絲體在麥苗體內潛伏,春季產生夏孢子輾轉傳播為害。
葉銹病菌的夏孢子比稈銹病菌耐低溫,比條銹病菌耐高溫,即在適宜范圍內,能耐高溫,又耐低溫,因此在廣大冬麥區可隨自生麥苗越夏,并能就近侵染秋苗。經越冬后,來年氣溫回升,越冬菌源繼續產生夏孢子堆傳播為害。
稈銹病菌的夏孢子對高溫和低溫都很敏感,在南方不易越夏,在北方不易越冬,因此稈銹病菌是以夏孢子傳到晚熟春麥和自生苗上越夏,到秋季傳到冬麥區,浸染麥苗,越冬后,春季又逐步傳到春麥區。
(二)發病條件小麥銹病發生的早晚和輕重,主要取決于寄主,病原和環境條件的綜合作用。
1、寄主小麥品種不同,感病性也有差異。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引起銹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一個小麥品種對一個地區的銹菌生理小種具有抗性,對其他地區生理小種不一定有抗性。此外,由于病菌的變異還會產生新的生理小種,往往引起抗病品種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因此,要進行病菌生理小種的分布及其變化的調查,進行經常性的研究。
2、菌源菌源量大,致病力強,是銹病發生流行的先決條件。小麥銹病是;院軓姷膶;纳,同一種銹菌中存在著不同的生理小種。而這些小種致病性常發生變化,產生新的小種,造成原抗病品種抗性“喪失”。
3、環境條件
濕度:三種銹菌,必須在葉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氣濕度飽和的條件下,才能萌發侵入寄主,因此,結露,降霧,下雨都有利于銹病發生。
溫度:三種銹病的發生,對溫度的要求不同。條銹病最適合溫度9 -16℃ ,葉銹病為15 -22℃ ,稈銹病為18 -25℃ ,因此,一般是條銹病在春季發病最早,葉銹病次之,稈銹病最遲。
栽培管理:一般地勢低洼土質粘重,排水不良,氮肥偏施過遲,植株密度大,蔭蔽,生長柔嫩,成熟期延遲,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為害,發病較重。
(三)防治方法:1、根據各地條件合理選用抗病品種,盡可能選擇能抗多種生理小種,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種。還要建立種子田,防止抗繡良種混雜和喪失抗性。在推廣抗病良種時,要做好品種合理布局,防止品種單一化。2、消滅田間菌源加強麥田管理,在冬小麥越冬前,返青時,要隨時檢查病情,發現病葉和發病中心,應徹底鏟除,以防傳播蔓延。及時灌水和排水。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和過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貪青晚熟,加重銹病為害。麥收后及時深翻,消滅麥田中自生麥苗。以減少越夏菌源。3藥劑防治小麥拔節后,搞好田間調查,如雨水較多,田間又有病害發生,則應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常用藥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35g ,在發病初期兌水 50kg ,第一次噴藥,在感染時第二次噴藥;25%丙環唑乳油,每畝34ml,兌水 75kg ,噴霧;25%粉銹寧1000倍液,一次噴藥后的防效可保持30天左右,兼防白粉病等。采用干拌種方法,對對苗期發病防效好?捎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5 -60g ,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 120g ,拌 100kg 麥種,拌勻后悶1-2小時播種,麥田于收獲前15-20天應停止藥劑防治。[pagebreak]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