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南京市六合區一讀者3月3日來電話說,小麥苗基部腐爛,葉尖發黃,葉片上有黃斑,根系看起來還可以。去年12月份就開始發生,現在發病嚴重,田間發病率達70%左右。油菜上也有類似情況。揚州市邗江區汊河街道王女士3月8日來電話說:小麥四五天前開始出現基部腐爛、葉片發黃的現象,有的整片葉發黃,有的葉尖發黃。他們問,小麥發生了什么病害,該怎么防治。上述小麥很可能發生了根腐病。根腐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可危害植株各部位,表現根部腐爛、葉片出現病斑、莖枯死、穗頸枯死等癥狀。苗期發病,小麥芽鞘和根部變褐色甚至腐爛。發病輕的植株生長細弱,不久枯死;發病嚴重的幼芽不能出土便枯死。分蘗期病株莖基部出現褐色病斑,葉鞘也變褐腐爛,無效分蘗增多、叢生,嚴重時幼苗枯死。生長后期發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見根系腐爛,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春季氣溫不穩定,返青期遇寒流,麥苗受凍后抗病能力下降,易誘發根腐病,造成大量死苗。小麥根腐病易防難治,應以預防為主,發現病株后及時用藥治療。可以在發病初期,選用烯唑醇、丙環唑、三唑酮、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噴霧防治。噴藥應噴勻、噴透,使藥液充分浸透根、莖。播前選用三唑類殺菌劑拌種,是預防該病的最有效措施。紋枯病和全蝕病也會使小麥莖基部腐爛,葉片發黃。將病苗拔起,仔細檢查麥苗發病部位及根系,可以區分這幾種病害。小麥紋枯病主要發生在葉鞘及莖稈上,初期在近地面的葉鞘上產生褐色梭形病斑,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以后逐漸擴大并擴展至莖稈上,顏色變深,重病株莖基部1~2節變黑甚至腐爛,常出現早期死亡。紋枯病病株莖和葉鞘基部通常受到破壞,手拔病苗常將麥苗基部拔斷而不能將根拔起。小麥發生全蝕病后,根部和莖基部1~2節變黑,植井岡霉素及株矮小,葉片自下而上逐漸發黃,輸導組織逐漸壞死,生長受阻、發育不良,抽穗后田間出現成簇白穗或連片白穗。“黑腳”和白穗是該病的典型癥狀。全蝕病病株根系受到破壞,通常輕輕一拔就起,除粗根還殘留一部分外,其余根都會被拔斷。對小麥紋枯病,可以在發病初期噴施烯唑醇、丙環唑、戊唑醇、己唑醇等三唑類藥防治。小麥發生全蝕病后也可以用三唑類藥噴霧防治,但防治效果不理想。全蝕病主要應在播前用苯醚甲環唑、戊唑醇、腈菌·戊唑醇、硅噻菌胺等藥拌種預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