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邢臺市是小麥主產區,同時也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全市近年來小麥播種面積在500萬畝左右,其中小麥生育期內,可滿足澆3水以上的面積350萬畝左右,其余150-200萬畝為限水條件麥田。為保持小麥產量的穩定提高,把推廣節水技術作為小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經過多年努力,小麥節水技術推廣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根據多年小麥生產實踐和生態、生產條件,在總結成熟的小麥節水技術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中國農大“小麥節水高產”理論技術和省農科院省水型小麥栽培理論和技術,組裝了一套小麥節水增效配套技術。
一、小麥節水關鍵技術
1、選用節水抗旱型品種。選用抗旱型品種是生物節水的主要途徑。目前生產上推廣的品種多數是高水肥高產品種,產量潛力大,耗水量也多,近幾年小麥生產實踐證明,石家莊8號是我省主推品種中節水高效的品種,具有分蘗力強,成穗高,水分利用率高,產量穩定的特點,是不可多得的節水型品種,邢臺市多年示范推廣結果表明,正常年份,春季澆2水可穩獲400公斤以上產量,較其它品種可少澆1-2水。適宜在中水肥地力的地區大面積推廣,同時還應加大培育篩選新的節水型品種。
2、平衡施肥,培肥地力。地力是小麥產量的基礎。實踐證明,培肥地力,平衡施肥是小麥節水的重要配套措施,尤其是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能夠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進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根據近幾年推廣小麥節水的實踐,一般地力條件下,每年夏秋兩季秸稈還田的秸稈量,大約在800-900公斤,大部分農田土壤中速效鉀的含量均在100ppm以上,因此,平衡施肥重點應抓好氮磷配合,適量施鉀。全生育期施肥氮磷比1:0.6較為合理。
3、適時晚播,增加播量。小麥適時晚播,縮短了冬前階段小麥生長時間,能有效減少植株蒸騰和地面蒸發對土壤水分的消耗,是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節水措施。近幾年來,邢臺市針對黑龍港麥區水資源缺乏,地力較差的情況,提出適時晚播的節水栽培技術思路,并加大推廣力度,已被農戶廣泛接受,目前這一地區的播種期一般在10月8日-10月20日之間,10月10日以后播種的約占70%左右,為保證足夠的穗數,要求播種量增加到13-18公斤,實施結果表明,在播前澆足底墑水的條件下,正常年份,不需澆凍水,春季第一水仍能推遲到拔節期澆,全生育期可減少1-2水,能達到節水增效的目的。
4、澆好春季關鍵水。根據多年的實踐,春季澆水應掌握的原則是:在能保證足夠的穗數情況下,盡可能將第一水推遲到拔節期,高產麥田,應保證拔節、孕穗、灌漿三次關鍵水。限水條件下保證澆好拔節、開花兩水可獲得最佳澆水效益。
二、小麥節水技術推廣中值得商榷的幾個技術問題
1、目前我國以農戶小規模經營,千家萬戶。小麥節水栽培關鍵是解決群眾的小麥生產節水理念問題,單純推廣某一需要特定條件的技術模式,在生產中難以行得通。
2、關于小麥凍水問題。小麥澆不澆凍水,是小麥栽培學術界長期爭論未果的問題,科研單位多數實驗證明,凍水是穩產水,對增產基本沒有作用或作用不大。從節水栽培的角度講,不應澆。但是在生產實踐中看,我省在多數年份需要澆凍水,其主要依據是:
(1)實際生產中,小麥播種期差別較大,土壤保水能力與試驗田有較大差別,尤其是小麥播種時墑情差別較大,從我省情況看,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降水次數較多,10年中約有5、6年屬于趁墑、搶墑播種,需造墑播種的年份約占30-40%,土壤儲水量不能滿足冬前及越冬返青期間的水分需求,尤其是沙土地和重壤土,不澆冬水條件下,難以保證麥苗安全越冬。[pagebreak]
(2)我省小麥播種后至越冬前,十年九旱,降雨量較少,且近年來冬前氣溫偏高,田間蒸發量大,多數年份冬前失墑嚴重。
(3)玉米秸稈還田――旋耕的耕作模式基本普及,秸稈還田量大,耕翻淺,整地質量差,導致土壤表層失墑快難以保證麥苗安全越冬。
(4)春季第一水推遲到拔節期,對小麥增產作用較大,適時澆凍水,有利于為小麥春季科學實施肥水管理創造條件。
基于上述幾個方面的理由,我省小麥在凍水管理生產上應掌握一個原則是,凡搶墑播種至冬前有效降雨量較少的年份,雖澆過底墑水,但冬前屬高溫嚴重干旱年份,秸稈還田播后未降透雨的;重壤整地質量較差的麥田均應適時澆凍水。具體在生產上進行指導,應因地制宜進行決策。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