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玉米細菌性莖腐病又稱玉米爛腰病,是細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主要在病殘體內越冬,從植株生長點葉鞘處的傷口、氣孔侵入為害。發病初期,葉鞘處呈水漬狀不規則斑塊,擴大后,透入內部組織,使莖葉腐爛、縊縮,呈黃褐色或黑褐色,上部倒折枯死,病組織具有惡腥味黃褐色粘液。近期氣溫高、濕度大,雨后悶熱,潮濕為該病發生蔓延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據調查各鄉鎮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病,發病田多為施氮肥多,生長旺的高密度四塊。有些品種抗病能力差,發病較重,一般發病株率為1%~5%,最高達到20%以上,如不抓緊防治,將會造成大幅度減產。應迅速開展玉米細菌性莖腐病的防治。
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增施磷、鉀肥,補施微肥,及時拔除病株,剝去染病葉鞘,集中深埋。禁止亂扔和漚肥,以防止菌原擴散。
2.化學防治:每畝用500萬單位農用鏈霉素1袋和皇嘉天然蕓苔素1~2袋,分別加適量水溶化,混合均勻,對水40~50公斤,向玉米喇叭口和葉腋部進行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