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玉米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作物之一,在我國是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近幾年來播種面積穩中有升,2005年達3.8億畝,但面積增加的潛力是有限的,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實現玉米單位面積的更高產,才能大幅度地增加玉米的總產量。
玉米高產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增加密度是玉米增產的主要措施。推廣種植耐密植品種可以推動玉米科研和生產水平全面提高,但是應注意幾個方面:
首先,在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包括京、津、唐夏玉米區)、東北玉米區以及西北灌溉玉米區等土壤肥力和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要優先推廣,合理密植。一般比目前每畝增加500~1000株,可顯著提高玉米單產50~100公斤。而在西南等一些陰雨寡照天氣較多地區和干旱瘠薄的地區和一些適合稀植的特殊生態區,還是以稀植大穗型品種為主。但即使在這些地區,適當增加密度也能起到增產的作用。
其次,推廣耐密植品種及配套技術首先要有過硬的品種。目前的鄭單958是一個不錯的耐密植品種,之所以能推廣這樣大的面積(2006年預計約有7000萬畝以上,約占全國面積的1/5),也充分說明了農民對耐密植品種的喜愛和生產上的需要。但為了預防生態上和遺傳上的單一性和脆弱性,不能使單一品種面積過大,因此需要選育出一批不同基因型的更好的耐密型品種在生產上推廣。
第三,降低套播面積,增加夏直播面積,特別是推廣夏玉米鐵茬播種技術。套種玉米密度不足,苗子不勻,群體不整齊,病蟲害嚴重,田間操作困難,適于中產水平,難以適應更高產的要求。山東、河南等省應將此作為一項重要措施來抓。
第四,在增加密度同時,將促進行距的調整。在株行距配置方式上,總的趨勢是縮小行距。以實現密植增產,如機械播種地區行距一般為60厘米~70厘米。人工播種地塊大部分為50厘米~60厘米。有些地區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壟和寬窄行種植,利于通風透光、田間作業和水肥集中施用等。
第五,提高規模化和機械化水平。我國的蔬菜等作物適于勞動密集型的精耕細作園藝式管理,而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適于走規模化、機械化發展之路。
第六,種植耐密型品種就需要相應地增施肥料和平衡配方施肥。促進了農民施肥投入的增加,如果沒有肥、水的供給保障,很難發揮耐密型品種的增產潛力。同時特別強調通過施肥機械的改進研制和推廣,實現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為了大面積提高玉米產量,我國還可以借鑒美國高產競賽的經驗,在我國開展“超級玉米”競賽項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