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異名HeliothisarmigeraHubner鱗翅目,夜蛾科。別名玉米穗蟲、棉挑蟲、鉆心蟲、青蟲、棉鈴實夜蛾等。寄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煙、蘋果、梨、柑桔、桃、葡萄、無花果、草萄等。
為害特點:
近年在一些栽培改制、復種面積擴大地區,棉鈴蟲為害玉米有加重趨勢,尤以遼南、長江流域及新疆部分地區為主,玉米雌穗常受棉鈴蟲幼蟲為害。1996年8月青海首次發現該蟲為害玉米,其發生面積之大,蟲量之多,損失之重,實為罕見,造成受害果穗不結實,減產嚴重。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有褐色腎形紋及環狀紋,腎形紋前方前緣脈上具褐紋2條,腎紋外側具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生有黑點。后翅淡褐至黃白色,端區黑色或深褐色。卵半球形,0.44—0.48mm,初乳白后黃白色,孵化前深紫色。幼蟲體長30—42mm,體色因食物或環境不同變化很大,由淡綠、淡紅至紅褐或黑紫色。綠色型和紅褐色型常見。綠色型,體綠色,背線和亞背線深綠色,氣門線淺黃色,體表面布滿褐色或灰色小刺。紅褐色型,體紅褐或淡紅色,背線和亞背線淡褐色,氣門線白色,毛瘤黑色。腹足趾鉤為雙序中帶,兩根前胸側毛連線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蛹長17—21mm,黃褐色,腹部第5—7節的背面和腹面具7—8排半圓形刻點,臀棘鉤刺2根,尖端微彎。
生活習性:
內蒙古、新疆年生3代,華北4代,長江流域以南5—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氣溫達15℃以上時開始羽化。華北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5月上中旬進入羽化盛期。1代卵見于4月下旬至5月底,1代成蟲見于6月初至7月初,6月中旬為盛期,7月為2代幼蟲為害盛期,7月下旬進入2代成蟲羽化和產卵盛期,4代卵見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蟲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第1代主要于麥類、豌豆、苜蓿等早春作物上為害,第2代、3代為害棉花,3、4代為害番茄等蔬菜,從第1代開始為害果樹,后期較重。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趨性強,萎蔫的楊柳枝對成蟲有誘集作用,卵散產在嫩葉或果實上,每雌可產卵100—200粒,多的可達干余粒。產卵期歷時7—13天,卵期3—4天,孵化后先食卵殼,脫皮后先吃皮,低齡蟲食嫩葉,2齡后蛀果,蛀孔較大,外具蟲糞,有轉移習性,幼蟲期15—22天,共6齡。老熟后入土,于3—9cm處化蛹。蛹期8—10天。該蟲喜溫喜濕,成蟲產卵適溫23℃以上,20℃以下很少產卵,幼蟲發育以25—28℃和相對濕度75%一90%最為適宜。北方濕度對其影響更為明顯,月降雨量高于100mm,相對濕度70%以上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
(1)搞好預測預報。
(2)農業防治。采用上草環法,將稻草或麥秸浸濕,做成直徑1.5—2cm的草環,在棉鈴蟲成蟲產卵前及幼蟲3齡前,把做好的草環用久效磷、甲胺磷、萬靈等殺蟲劑與敵敵畏1:1配成500倍液浸透,然后用工具夾藥環套在玉米果穗頂端。也可用久效磷、甲胺磷配成500—800倍液涂穗,防治3齡前幼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