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玉米育苗側栽,是指在山區玉米栽培中,將育好的玉米苗移栽于地膜膜側邊緣的一種栽培新方式,它與將玉米苗移栽于內膜內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一、能夠進一步增強玉米的抗倒能力
玉米育苗移栽于膜內,與大田直播覆膜栽培相比,雖抗倒能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膜內土壤疏松,加之多數埋肥較淺,玉米根系受膜內肥水運動影響集中于土壤表層,因而仍然較易倒狀。玉米苗栽于膜側,雖大部分根系受膜內水肥吸引伸向膜內,但仍有部分根系生于土壤較實的膜外,加之移栽蹲苗效果更為明顯,株高、穗位顯著降低,后期便于培土管理,因而玉米抗倒能力大為增強,倒狀風險明顯降低。
二、能夠提高地膜增溫保濕、閉殺雜草功能
玉米育苗側栽,與栽于膜內相比,不損傷地膜,膜面保持清潔完整,因而對膜內土壤增溫保濕更加有利。苗雖移栽于膜側,但大部分根系膜內伸展,因而同樣能起到促根壯苗等功能,且因膜封閉嚴密,膜內土表溫度明顯提高,可更有效地閉殺、灼傷雜草。只要壟面平整,可基本控制雜草危害。若在蓋膜前壟面噴施化學除草劑,更可起到穩定、良好的除草效果。
三、利于蓄水納墑,方便移栽,提高移栽成活率及后期抗旱能力
旱地足墑覆膜后,膜內土壤水分受熱力運動影響蒸發至地膜表面,遇低溫則凝結為水珠,最后滑向地膜兩側。而降雨時膜面雨水亦滑向地膜兩側。因而覆膜一段時間后,以膜側邊緣墑情最好,而且補水也最為容易。若玉米移栽于膜側,很容易抓住較好墑情及時栽苗,且移栽操作較為方便,后期遇旱也抗性較強。而移栽于膜內,若蓋膜后遇持續高溫干旱,失墑較快,有可能導致膜內中部土壤缺墑,不僅栽時不便,而且補水困難,進而影響移栽成活率。若后期干旱,遇少量雨水也不易蓄水納墑。
四、利于一膜兩用,提高地膜利用效率
玉米移栽于膜內,雖也可利用玉米舊膜直接打孔播種,但保溫、保墑效果較差。玉米移栽于膜側,不破壞壟面基本保持完整,秋冬季若冊膜面打孔種植其它作物,保溫、保墑效果較好,且膜內肥料損失小,土中玉米殘茬少,因而更利于作物生長,從而起到“輔一次地膜,奪兩季豐收”作用。
五、能夠增加玉米密度與肥料投入,提高玉米產量
玉米移栽于膜內,密度過高,肥水過足則易引起倒伏。玉米移栽于膜側,抗倒能力顯著增強,因而可適當提高移栽密度,增大肥料投入,進而達到使玉米單產再上臺階之目的。
玉米育苗側枝在技術上應注意:
1、適當提早育苗,備足基本苗。宜采取雙層地膜覆蓋育苗技術,將玉米播種期提早5~7天,以彌補玉米栽于膜側積溫稍低之不足.玉米苗數應在原來基礎上667米2增加500株;
2、施足底肥,增加肥料用量。由于玉米栽于膜側,膜面完整,對壟內肥料封閉較好,肥料揮發、流失少。加之考慮增加玉米密度與“一膜兩用”需肥量大等因素,因而須加大肥料用量。底肥667米2施農家肥應在5000公斤以上,化肥667米2用復合肥、碳銨各在50公斤以上,確保一次施足底肥,兼顧雙季作物高產。
3、提早開溝埋肥,足墑起壟覆膜。在年前深挖預留行基礎上,開春及早開溝埋肥,趁足墑時及時起壟,要求壟面盡量平整,然后嚴實覆膜,若有條件,可在覆膜前壟面噴施除草劑,以杜絕雜草危害;
4、大小苗分級,提高移栽密度。栽時必須做好大小苗分級工作,防止大小苗混栽高密度下生長不齊,空稈較多等問題。移栽密度,可比栽于膜內每667米2增加300-500株;
5、結合追肥、培土防倒。注意適當加大穗肥用量追時培土壅蔸,防止因密度過高引起倒狀。抽雄期噴施玉米健壯素,也可起到顯著防倒效果。[pagebreak]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