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特點:
主要為害果穗。發病早的果穗苞葉呈蒼白色或稻草色,在吐絲后兩星期內染病,果穗變為灰褐色,整個果穗萎縮或腐爛。重量輕或小的果穗呈直立狀態,這時果穗和內苞葉或內苞葉之間緊密粘附,菌絲在其間生長繁殖,后期苞葉上、花苞上及籽粒邊緣產生黑色的分生孢子器。植株生長后期果穗染病,外表癥狀不明顯。侵染始于果穗基部,從果穗梗處向上擴展。剝開果穗或脫粒時,可發現籽粒之間長有一層白色的霉菌,其頂部已變色。
病 原:
Diplodiazeae(Schw.)Lev.稱玉米色二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D.maydis(Berk.)Sacc.病菌在寄主表皮下產生較密集的黑色球形至扁球形分生孢子器,直徑350—500um。分生抱子淺褐色,圓筒形或橢圓形,具1隔膜,雙胞,大小13—33×3—7(m);在田間,有時可見無色透明的線狀孢子。此外有報道D.macrosporaEarle稱大孢色二飽和D.frumentiE11.etEv.稱干腐色二孢,也可引起類似的病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抱子器在帶病種子或秸稈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隨風傳播。玉米吐雄時葉鞘較松散,落入葉鞘里的病菌直接或經傷口侵入,也可從莖稈基部、不定芽或花絲、穗梗的苞葉間直接侵入。該菌可隨種子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病菌生長適溫28—30℃。分生抱子萌發適溫20℃。高溫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擴展。
防治方法:
(1)選種抗病品種。
(2)與豆科等作物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避免在低洼陰冷的地塊種植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和病果穗,千方百計減少越冬菌源。
(3)該病發生重的地區,于播種前用0.5%的40%拌種雙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可減輕發病。
(4)采收時果穗水分控制在18%、脫下的籽粒保持在15%以下,做到安全貯藏。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