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特點:
該病是近年遼寧、山東等省新發現的玉米根部土傳病害。苗期染病地上部癥狀不明顯,間苗時可見種子根上出現長橢圓形栗褐色病斑,抽穗灌漿期地上部開始顯癥,初葉尖、葉緣變黃,逐漸向葉基和中脈擴展,后葉片自下而上變為黃褐色枯死。嚴重時莖稈松軟,根系呈栗褐色腐爛,須根和根毛明顯減少,易折斷倒伏。7、8月土壤濕度大根系易腐爛,病株早衰20多天。影響灌漿,干粒重下降,嚴重威脅玉米生產。收獲后菌絲在根組織內繼續擴展,致根皮變黑發亮,并向根基延伸,呈黑腳或黑膏藥狀,剝開莖基,表皮內側有小黑點,即病菌子囊殼。
病 原:
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iervar.maydisYao,WangetZhu稱禾頂囊殼玉米變種和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iervar.graminisTrans.稱禾頂囊殼菌水稻變種在玉米上的一個生理小種。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組織在PDA培養基上,生出灰白色絨毛狀纖細菌絲,沿基底生長,后漸變成灰褐色至灰黑色。經誘發可產生簡單的附著枝,似菌絲狀,無色透明;另一種為扁球形,似球拍狀,有柄,淺褐色,表面略具皺紋。玉米全蝕病菌玉米變種在自然條件下于莖基節內側產生大量子囊殼。子囊殼黑褐色梨形,直徑200—450um,子囊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呈束狀排列。子囊孢子線形,無色。在PDA培養基上25℃培養,菌絲白色絨毛狀,菌落灰白色至灰黑色,后期形成黑色菌絲束和菌絲結。菌絲有2種,一種無色,較纖細,是侵染菌絲;另一種暗褐色,較粗壯,在寄主組織表皮上匍匐生長稱為匍匐菌絲。菌絲呈銳角狀分枝,分枝處主枝和側枝各生l隔膜,連結成“A”字形。苗期接種對玉米致病力最強;也能侵染高粱、谷子、小麥、大麥、水稻等,不侵染大豆和花生。該菌在5—30℃均能生長,最適溫為25℃,最適pH6。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是較嚴格的土壤寄居菌,只能在病根茬組織內于土壤中越冬。染病根茬上的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年,罹病根茬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從苗期種子根系侵入,后病菌向次生根蔓延,致根皮變色壞死或腐爛,為害整個生育期。該菌在根系上活動受土壤濕度影響,5、6月份病菌擴展不快,7—8月份氣溫升高雨量增加,病情迅速擴展。沙壤土發病重于壤土,洼地重于平地,平地重于坡地。施用有機肥多的發病輕。7—9月高溫多雨發病重。品種間感病程度差異明顯。丹玉13號、魯玉10號、自交系M017較感病。
防治方法:
主要靠綜合防治。
(1)選用適合當地的抗病品種如遼寧的沈單7號、丹玉14、旅豐l號、鐵單8號、復單2號,山東的掖單2號、掖單4號、掖單13號均較抗病。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每667m2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2500kg,并合理追施氮、磷、鉀速效肥。
(3)收獲后及時翻耕滅茬,發病地區或田塊的根茬要及時燒毀,減少菌源。
(4)與豆類、薯類、棉花、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實行大面積輪作。
(5)適期播種,提高播種質量。(6)穴施3%三唆酮或三唑醇復方顆粒劑,每667m21.5kg。此外可用含多菌靈、呋喃丹的玉米種衣劑1:50包衣,對該病也有一定防效,且對幼苗有刺激生長作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