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分區范圍該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和內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陜西和甘肅的一部分,是中國的玉米主產區之一。1995年玉米播種面積約893萬公頃,占全國玉米面積的39.2%,總產量占全國的43.8% (吳景鋒)。北方春播玉米區屬寒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帶,冬季低溫干燥,無霜期130-170天。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區溫度適宜,日照充足,適于種植玉米,是中國玉米的主產區和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玉米主要種植在旱地,有灌溉條件的玉米面積不足五分之一。該地區玉米產量很高,平均達到每公頃6噸左右。最高產量達到每公頃15噸。2.種植制度北方春播玉米區基本上為一年一熟制。種植方式有三種類型:(1)玉米清種。 約占玉米面積的50%以上,分布在東北三省平原和內蒙古、陜西、甘肅、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區。由于無霜期短,氣溫較低,玉米為單季種植,但玉米在輪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與春小麥、高梁、谷子、大豆等作物輪作。這種情況在1970年代以后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玉米播種面積迅速增加,輪作倒茬已經很困難,因此發展成為玉米連作制。(2)玉米大豆間作。 約占本區面積40%左右,是東北地區玉米種植的主要形式。玉米大豆間作,充分利用兩種作物形態及生理上的差異,合理搭配,提高了對光能、水份、土壤和空氣資源的利用率。玉米大豆間作一般可以增產糧豆20%左右。(3)春小麥套種玉米。 70年代以后,在陜西北部、山西北部和遼寧、甘肅、內蒙古部分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逐漸形成春小麥套種玉米的種植方式。主要采用寬畦播種小麥,畦埂套種或育苗移栽春玉米的方式,一般可增產20-30%。3.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北方春播玉米區實際上包括東北和華北兩個地區。東北地區需要成熟期適中或較早熟、耐低溫且豐產性好的品種。東北地區基本上沒有病毒病和小斑病流行,但有大斑病和絲黑穗病,有時還發生玉米螟危害,因此要求抗這些病蟲害。根據1997年統計,東北地區種植的主要玉米雜交種有本玉9號、吉單159、四單19、中單2號、掖單19、丹玉13、掖單13和沈單7號等。華北地區春播玉米遭受嚴重的病毒病(SCMV和MRDV)危害,此外還有莖腐病、大小斑病等,因此對品種要求更嚴格。栽培的品種主要有:掖單13、掖單12、掖單19、西玉3號、掖單2號、中單2號和煙單14等。4.生產條件分析北方春播區發展玉米生產的有利條件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熱資源較豐富。該區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玉米增產潛力很大,具有商品生產的優勢。本地區限制玉米增產的主要因素可概括為五條:一是產區集中,流通不暢,玉米收獲后儲、運、加工、銷售都非常困難;二是秋霜早,氣溫低,籽粒脫水緩慢,降低質量等級和增加能源消耗;三是干旱少雨,灌溉設施和水資源不足;四是投入少,特別是肥料不足,氮磷鉀比例不合理;五是缺乏穩產高產的新品種。本地區進一步發展玉米生產應采取穩定面積,提高產量的策略。5.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措施(1)更換新品種。迫切需要選育或引進早熟、高產、抗倒伏、適宜密植和機械化作業的新雜交種。需要籽粒灌漿后期脫水快和品質優良,抗絲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和耐玉米螟的優良新品種。(2)增加投入。該地區1996年平均每畝施用化肥僅14公斤,而黑龍江省為8.4公斤,比西藏還少,居全國倒數第三位,內蒙古自治區施肥量最少,每畝只有7公斤。該地區化肥投入量距畝產千斤玉米對氮磷鉀的需求相差懸殊,如不增加肥料投入,長期連作玉米將會嚴重破壞地力,使農業系統喪失可持續性。如能做到因地平衡施肥,產量會有較大幅度提高。(3)擴大地膜覆蓋面積。黑龍江省玉米地膜覆蓋面積已經達到300萬畝,目前正在試驗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新技術,這是大幅度提高產量的有力措施之一。山西、內蒙和遼寧、吉林部分地區也適宜發展玉米地膜覆蓋技術。[pagebreak](4)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擴大流通渠道,同時還要增加烘干機械和倉儲加工設施。在品種含水量高的情況下,要裝備烘干機械,加快玉米收獲后籽粒脫水速度,妥善解決糧食安全儲藏、運輸和流通問題,提高質量等級,擴大出口能力。還要重視產后加工業的發展,多條途徑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生產。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