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主要為苗期病害,發病時,莖基部為水浸狀黃褐色病斑,縊縮成線狀,病苗綠色倒伏死亡,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的霉層。
防治方法:苗床消毒可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的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8-10克拌細土1.5公斤,三分之一撒于底部,三分之二留作蓋籽。發病時可用70%的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的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銅銨合劑400倍液噴霧防治,連續防治2-3次。
霜霉病
甘藍多在冷涼、陰雨或高濕的情況下發生霜霉病。開始葉片上產生暗褐色病斑,中部略帶黃褐色,形狀不規則,病葉有時稍有皺凸,病斑背面有大量白色霉狀物,嚴重時病葉變黃甚至脫落。
防治方法:發病期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乙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5-7天一次,連噴2-3次。
菜蛾
分布為害:全國各省(區)都有發生,以南方各省為害較重,局部地區常造成毀滅性災害。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還可為害蔥、蕃茄、姜、馬鈴薯等。幼蟲除嚙食菜葉外,還啃食嫩莖,鉆食幼莢,咬食籽莢。
識別:成蟲:體長6―7毫米,翅展12―15毫米。雄蛾前翅灰黑色或灰白色,雌蛾淡灰褐色。翅狹長而尖,后緣有呈三度曲波狀的淡黃或灰黃色帶。前翅緣毛特別是靠近外緣處較長。后翅銀灰色,緣毛也很長。卵:橢圓形,扁平,表面光滑,淡黃色。幼蟲:體長10―12毫米,呈紡錘形,淡綠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小點排成兩個“U”形紋。尾足向后伸長,超過腹末。蛹:體長5―8毫米,由淡黃褐色變灰褐色,外有稀薄、網狀的灰白色繭。
生活習性:菜蛾華北一年發生5―6代,長江流域9―14代,廣西17代。北方以蛹在向陽處的枯葉或雜草間過冬;南方主要以成蟲潛伏在殘株落葉和雜草上越冬,但在桂南和廣東可全年發生。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散產或3―5粒連產一塊。每頭雌蛾產卵量一般為200粒左右。菜蛾發育最適應溫度為20―300C,因此春秋兩季往往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1)合理布局,盡量避免小范圍內十字花科蔬菜周年連作。(2)秋菜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老葉,或進行冬耕,消滅越冬蟲源壓低春季蟲口密度。(3)菜蛾與菜粉蝶常混合發生,可掌握幼齡幼蟲期,施用青蟲菌、敵百蟲、殺滅菊酯或敵敵畏等進行兼治。
菜粉蝶
分布為害全國各省(區)都有發生。偏嗜十字花科植物,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只剩葉脈和葉柄,嚴重影響菜的品質和產量。
識別:成蟲:體長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前翅白色,近翅基部灰黑色,頂角黑色,中室外側下方有兩個黑圓斑。后翅白色,前緣有一或二個不整形黑斑。卵:似瓶形,表面有較規則的縱橫凸紋。幼蟲:體長28-35毫米。青綠色,背中線為一條斷續不甚明顯的黃色縱線,各節氣門線上有兩個黃斑。蛹:似紡錘形,體背有三條縱隆線和三個角狀突起。
生活習性:東北和華北地區一年一般發生3-4代;華中和華南為7-9代。主要以蛹在甘藍等被害菜株上及為害地附近的屋檐、籬笆、土縫和枯枝、落葉中越冬,而且有滯育特性。成蟲只在白天活動,取食花蜜,由于趨化性強,卵多散產在含芥子油氣味較濃的甘藍、芥藍上。老熟幼蟲在植株等附著物上化蛹,蛹能耐32――50℃的低溫。高溫40℃以上時,發育不正常,羽化率極低。
防治方法:(1)清除田間殘株、菜葉,減少蟲源。(2)用青蟲菌粉(每克含芽孢100億)1斤加水1200-1500斤噴霧。使用時按藥液量加入0.1%的洗衣粉或其它粘著劑,以提高防效。(3)藥劑防治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8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4000倍液噴霧
菜螟
全國各省(區)均有分布,是一種鉆蛀性害蟲。主要為害蘿卜、白菜、甘藍、花椰菜等,受害幼苗因生長點被破壞而停止生長,常造成缺苗、毀種,且能傳播軟腐病。
識別:成蟲:體長約7毫米,翅展15-20毫米。前翅灰褐或黃褐色,從前緣到后緣有三條灰白色波狀橫紋。后翅灰白色。卵:橢圓形,扁平,表面有不規則網紋。幼蟲:體長12-14毫米,胸腹部淡黃或淡黃綠色,體背有7條灰褐色至深褐色縱線。蛹:體長7-9毫米,黃褐色,外包絲繭。
生活習性:在湖北一年發生7代,廣西9代。無論一年發生幾代,嚴重為害期大都在8-10月。各地多以老熟幼蟲在被風向陽的土內吐絲將土粒、枯葉綴合成蓑狀絲囊越冬。成蟲晝伏夜出,趨光性不強,飛翔力也弱。每頭雌蛾平均產卵200粒左右,以心葉內著卵最多。初孵幼蟲大多潛入葉表皮下取食葉肉,三齡以后多鉆入菜心,吐絲將心葉纏結一團,蛀食心芽和莖髓,造成無心苗,乃至幼苗死亡。
防治方法:(1)蔬菜收獲后,清除殘株、落葉,并進行深耕,消滅幼蟲和蛹。(2)適當調節播種期,將受害最重的幼苗期與菜螟產卵及幼蟲為害盛期錯開,以減輕為害。(3)菜苗出土后,掌握菜螟產卵盛期,施藥1-2次。藥劑種類可參照菜粉蝶,以施用敵敵畏效果最好,藥液要注意噴撒在菜心上。
甘藍夜蛾
分布為害: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和西藏等地區都有發生,為害甘藍、白菜、油菜、甜菜、高梁、蕎麥、煙草、棉花、亞麻、紫蘇、瓜類、葡萄、桑等,食性較雜。以幼蟲食害葉片,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
識別:成蟲:體長約20毫米,翅展約40毫米,灰褐色,前翅腎紋和環紋較大,灰白色,外圍黑色,楔紋呈黑環狀,外有淡色區,外緣線波狀,亞外緣線與外橫線向下方色較淡,近翅頂前緣有3個小白點,緣毛褐色,間以淡色條紋;后翅基部淡色。卵:饅頭形,底徑約0.6-0.7毫米,初產黃白色,以后出現紫色圈紋,孵化前變為黑紫色。幼蟲:共有6齡。1齡體長約2毫米,灰黑色,2齡體長8-9毫米,黑綠色,1、2齡幼蟲缺前兩對腹足,行動象尺蠖。3齡體長12-13毫米,有4對腹足,深綠色,背面色深,呈現背線和亞背線,4齡以后體背為黑褐色。老熟幼蟲體長26-40毫米,前端較細,后端較粗,頭部黃褐色,有不規則褐斑,胴部背面黑褐色,散布灰黃色細點,腹面淡綠色,或淡黃褐色,背面及側面具有灰白色不規則斑紋;背線及亞背線為白色,氣門線和氣門下線形成黃白色縱帶,體背有馬蹄形斑紋。蛹:長約20毫米,紅褐色,1-3腹節背面有細致刻點,4-6腹節后緣有深褐色橫帶1條,腹末略延長,黑褐色,著生紅褐色粗刺1對,基部緊接,末端略彎。
生活習性:一年發生2-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4-6月羽化。成蟲日伏夜出,趨糖蜜性很強,卵成塊產在葉背或葉脈附近,每塊約有卵145粒,每雌可產卵5塊。幼蟲2齡前群集葉背取食葉肉,3齡后分散,食量大增,多在夜晚取食。此蟲發育適溫18-25℃,相對濕度70-80%,因此,春、秋二季發生重,夏季則有滯育現象。貴州冬前末代成蟲在10月上旬出現,幼蟲在10月中旬孵化,為害油菜最重。
防治方法:(1)掌握在幼蟲3齡前噴藥,藥劑可用2%殺螟硫磷粉、甲敵粉或乙敵粉,2.5%敵百蟲粉劑等噴粉,亦可用90%敵百蟲晶體或80%敵敵畏乳劑800-10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劑500-800倍液噴霧。(2)秋耕、除消滅越冬蛹。(3)產卵期釋放赤眼蜂。(4)用黑光燈、糖醋液及楊樹枝把等誘殺成蟲。
甘藍蚜
分布為害新疆、寧夏和東北沈陽以北地區發生較多,為害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蔬菜,為害癥狀和蘿卜蚜相似,亦能傳播病毒病。
識別:有翅胎生雌蚜:體長約2.2毫米,頭、胸部黑色;腹部黃綠色,有數條不明顯的暗綠色橫帶,兩側和有5個黑點;全體復有明顯的白色蠟粉。無額疣。觸角第3節有感覺圈37-49個,不規則排列;腹管遠比觸角第5節短,中部膨大。無翅胎生雌蚜;體長2.5毫米左右,暗綠色,腹背各節有斷續暗帶,全體有明顯白色蠟粉。觸角無感覺圈,無額疣,腹管似有翅型。
生活習性:北方一年約發生8-20余代,烏魯木齊9月下旬以卵在暗甘藍及大白菜等植株近地面根莖凹陷處、葉柄基部和葉片上越冬。卵在4月下旬孵化,5月中旬末產生有翅蚜,主要在越冬寄主及冬蘿卜留種株上繁殖,5月下旬至6月初陸續遷飛到春、夏十字花蔬菜及春油菜上大量繁殖為害。春油菜是在生長季節中主要轉移寄主之一,8月初在冬白菜、蘿卜上為害。甘藍蚜發育適溫為20-25℃,一般以春、秋季為害較重,溫暖地區全年可以孤雌胎生繁殖。
防治方法參照蘿卜蚜。
甜菜夜蛾
分布為害:分布很廣,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害蟲的趨勢。國內已知寄主有78種,其中有白菜、蘿卜、甘藍、花椰菜等蔬菜作物29種。以幼蟲為害,嚴重時葉片大部或全部被吃盡,僅余葉脈和葉柄,還可鉆蛀青椒、番茄的果實,造成腐爛和脫落。
識別:成蟲:體長10-14毫米,翅展25-34毫米。體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緣外方有腎形斑1個,內方有圓形斑1個。后翅銀白色。卵:圓饅頭形,白色,表面有放射狀的隆起線。幼蟲:體長約22毫米。體色變化很大,有綠色、暗綠色至黑褐色。腹部體側氣門下線為明顯的黃白色縱帶,有的帶粉紅色,帶的末端直達腹部末端,不彎到臀足上去。蛹:體長10毫米左右,黃褐色。
生活習性:山東、江蘇、陜西一年發生4-5代,以蛹于土室內過冬。成蟲晝伏夜出,趨光性強而趨化性弱。每頭雌蛾產卵一般為100-600粒,最多可達1700余粒。卵成塊狀,產于葉片的背面,外覆白色絨毛。幼蟲四齡以后食量大增,晝伏夜出有假死性。老熟幼蟲入土吐絲筑室化蛹。
防治方法:(1)加強田間管理,清除雜草,及時集中漚肥,以減少蟲源。(2)利用黑光燈等誘殺成蟲效果很好,同時還可誘殺其它害蟲和螻蛄、棉鈴蟲、地老虎、斜紋夜蛾等。(3)藥劑可采用敵百蟲、敵敵畏等
豌豆潛葉蠅
分布為害:除西藏外,其它各省(區)均有發生。已知寄主有21科130余種,主要為害豌豆、蠶豆、油菜、白菜、甘藍、蘿卜等。以幼蟲在葉片組織中潛食葉肉,形成迂迥曲折的蟲道,嚴重時可使全葉枯萎,產量下降,成蟲也可吸食葉液成白點。
識別:成蟲:體長2-3毫米,翅展5-7毫米,體暗灰色,觸角3節,第三節近方形。胸部有4對粗大的背中鬃,沒有中鬃,小盾片后緣有4根小盾鬃。翅一對,透明,有紫色閃光。卵:長卵圓形,乳白或灰白色,略透明。幼蟲:呈蛆狀,長約2.9-3.5毫米,體表光滑,柔軟,由乳白變黃白或鮮黃色。蛹:為圍蛹,長橢圓形略扁。
生活習性:遼寧、河北一年發生5代,江西12-13代,福建13-15代。淮河以北,以蛹越冬;淮河秦嶺以南至長江流域,以蛹越冬為主,少數以幼蟲和成蟲越冬;南嶺以南無越冬現象,但在夏季溫度超過35℃時,有蛹期越夏現象。成蟲善飛,會爬行,卵散生,多產在葉背面葉緣組織內,尤以葉尖處為多。
防治方法:(1)大量發生之前,清除田內、外的雜草,處理殘株,對留種十字花科蔬菜要及時摘除有蟲的老黃腳葉,減低蟲口基數。(2)誘殺成蟲,利用成蟲吸食花蜜習性,點噴誘殺劑30%糖液加0.05%敵百蟲誘殺成蟲。(3)藥劑防治可用40%樂果乳劑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1200倍或90%敵百蟲1000倍液,于成蟲產卵盛期或幼蟲初孵時噴藥效果最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