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甘藍夜蛾又叫甘藍夜盜或甘藍夜盜蛾。以幼蟲為害作物。
(1)形態成蟲體長15~25毫米,翅展42~45毫米,棕褐色。前翅有明顯的腎形斑和環狀斑,后翅外緣有一小黑斑,里側有一條白色細線。卵半球形,表面有放射狀縱棱,棱間有列凹的橫道,隔成方格。初產時為黃白色,孵化前呈紫黑色。老熟幼蟲體長50毫米,頭部黃褐色,胸腹部暗褐色至灰黑色,散布灰黃色細點,腹面淡黃褐色,背面呈黃綠或棕褐色,褐色型各節背面具倒八字紋。蛹長約20毫米,棕褐色,臀棘為2根刺,端部膨大。
(2)生活習性北方地區一年發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來年春季羽化出土。成蟲夜間活動,對黑燈光和糖蜜有強烈的趨向性,喜在高密的植株上產卵。多成塊產于葉背,卵期4~5天。幼蟲共6齡,初孵幼蟲群居葉背,常將葉片咬成窗紗狀,受驚后吐絲下垂。大齡幼蟲白天潛伏于心葉、葉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傍晚進行取食。老熟幼蟲入土6~7厘米做土繭化蛹,越夏蛹歷期達2個月,越冬蛹歷期達半年以上。
(3)為害癥狀初孵幼蟲群集葉背取食葉肉,殘留表皮,似窗紗狀,3齡以后可將葉片咬成孔洞和缺刻,重則吃光,只留下葉脈和葉柄,也可鉆進葉球咬食,并排出大量糞便,使葉球因污染引起腐爛。
(4)與環境的關系甘藍夜蛾發育適溫為18~25℃,相對濕度70%~80%,溫度低于15℃或高于30℃及相對濕度低于68%或高于85%不利于甘藍夜蛾的發生。蛹發育適溫20~24℃,土壤的濕度以含水量20%為佳,含水量在15%以下或35%以上會降低羽化率。
(5)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及時清潔田園,冬前深翻曬垡,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蟲源。田間作業時,發現卵塊和帶幼蟲的窗紗狀葉片,及時摘除。2)物理防治。在成蟲發生期,在田間設置黑光燈或糖醋盆誘殺。3)生物防治。在卵期釋放赤眼蜂,每公頃90~120個放蜂點,每次釋放30000~45000只,每隔5天一次,持續2~3次,使總寄生率達到80%以上。在幼蟲期,幼蟲鉆入葉球前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可使幼蟲感病死亡。4)藥劑防治。初見幼蟲時開始防治,每隔5~7天噴藥一次,直到控制病蟲為止。可用Bt乳劑1000倍液,48%樂斯本1000~1500倍液等噴霧,也可參見菜螟的防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