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黃瓜生產中,尤其是保護地栽培,黃瓜植株發病后常見流膠的現象。黃瓜莖蔓流膠后,其上方逐漸萎蔫直至死亡;瓜條流膠后,其商品性差,甚至出現畸形或軟腐而無食用價值。輕者減產20~30%,重者絕產,嚴重影響瓜農的經濟效益。流膠是黃瓜葉片的光合產物,是黃瓜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植株發病后,韌皮部的輸導組織被切斷,導致光合產物溢出而產生流膠。現將比較常見的幾種黃瓜流膠病因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黃瓜流膠的病因及癥狀
1、黃瓜黑星病對植株生長點附近的嫩葉、嫩莖、幼瓜、卷須危害嚴重,而對老葉和老瓜不敏感。生長點受害,可在2~3天內爛掉,造成禿樁。葉片染病產生褪綠的近圓形病斑,后變為黃褐色,病斑干枯后會穿孔,邊緣呈星紋狀。莖蔓受害呈暗綠色水浸狀稍凹陷病斑,表皮粗糙呈瘡痂狀,破裂后流膠,潮濕條件下病部潰爛,可造成部分莖蔓萎蔫。瓜條染病起初為圓形或橢圓形褪綠小斑,病斑處溢出透明膠狀物,后變為琥珀色,凝結成塊。以后病斑逐漸擴大凹陷,膠狀物增多,堆積在病斑附近,直至脫落。病斑最后呈瘡痂狀,形成畸形瓜。病瓜一般不腐爛,高濕時病斑上長出灰黑色霉層。該病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是越冬,也可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越冬。通過氣流傳播再侵染。病組織和帶菌種子是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對于一些離疫區距離較遠的地區,帶菌種子是唯一侵染源。該病屬于低溫、耐弱光、高濕病害。最適溫度在15~22℃、空氣相對濕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菌侵染發病;植株郁閉、空氣不流通的地塊,重茬地或播種種子帶病的地塊發病重;棚頂、植株有水滴的情況下病害發生嚴重。
2、黃瓜疫病主要危害葉片、莖及瓜條,尤其以幼莖、嫩尖受害最重。葉片發病呈暗褐色水浸狀斑后擴展為近圓形大斑,潮濕時病斑擴展很快,常造成全葉腐爛,干燥時病斑邊緣為暗綠色,中部淡褐色,干枯易破裂。莖受害病部呈水浸狀,暗綠色腐爛、并明顯縊縮,產生流膠,引起患部以上枝葉萎蔫、枯死,但維管束不變色。如植株有幾處節部發病,全株很快萎蔫干枯。瓜條受害出現水漬狀暗綠色近圓形凹陷病斑,棚室內濕度大時病害發展較快,病部后期分泌乳白色流膠,漸變琥珀色,進而軟化、軟腐,表面長出白色霉,散發惡臭味。該病最適溫度在25~30℃,在此條件下濕度大小是病害發生的決定性因素。連陰雨,澆水過多,土質粘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連茬病重,露地夏秋高溫多雨季節和保護地土壤水分高的地塊發病重。
3、黃瓜蔓枯病危害莖、葉、瓜條。該病以接近根莖處的莖節為中心發病,淺褐色水浸狀,組織軟化后流膠,產生龜裂,后期病莖干枯,病斑縱裂成亂麻狀,嚴重時整株凋零枯萎。葉片受害自葉緣向內發展成“V”字形或近圓形褐色病斑,干燥時易破碎。葉柄、瓜蔓或莖基部被害時,病斑呈油浸狀,圓形至梭形,黃褐色,有時溢出琥珀色樹脂樣膠狀物。病害嚴重時莖節變黑,腐爛、折斷。瓜條感病產生黃色褪綠斑,隨著病情發展,病斑凹陷褐色,瓜條畸形彎曲,有時溢出,琥珀色流膠。蔓枯病的特點是所有病斑上均生有黑色小粒點。病菌最適溫度在18~25℃,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易發病。連作地、植株長勢弱、排水不良發病重。
4、黃瓜枯萎病又稱蔓割病,植株萎蔫是枯萎病的主要癥狀。成株期,多在根瓜采收后發病,病株葉片自下向上逐漸萎蔫,葉色黃綠,起初植株白天萎蔫,早晚可恢復正常,病株莖基部、節和節間出現黃褐色條斑。隨著病情發展,莖基部表皮縱裂,常有褐色流膠,莖基部呈水浸狀縊縮,潮濕時病部表面產生白色至粉紅色霉層,植株早晚不能復原,并很快枯死,切斷莖基部可見維管束變褐。病菌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隨著種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蟲、農具等傳播,土壤中病原菌量的多少是當年發病程度的決定因素之一。重茬年份越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濕是發病的重要因素,根部積水,促使病害發生蔓延。高溫是病害發生的有利條件,病菌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4~27℃,土溫24~30℃。氮肥過多以及酸性土壤不利于黃瓜生長而利于病菌活動,在PH4.5~6的土壤中枯萎病發生嚴重,地下害蟲、根結線蟲多的地塊病害發生重。
5、黃瓜炭疽病黃瓜全生長期都可發生。幼苗子葉邊緣出現褐色半圓形或圓形病斑,稍凹陷。成株期葉部病斑近圓形,大小不等,初為水浸狀,很快干枯呈紅褐色,邊緣有黃色暈圈,常常幾個小病斑連成不規則的大病斑,病斑上輪生黑色小點,潮濕時生出粉紅色粘稠狀物,干燥時病斑常穿孔。莖上病斑灰白色至深褐色,長圓形,稍凹陷。瓜條上病斑水浸狀,褐色、圓形,稍凹陷,后期開裂,葉柄和瓜條上常出現琥珀色流膠,從病部彎曲或畸形,潮濕時病斑上生出粉紅色的粘稠物。黃瓜嫩瓜條不易感病,多發生在大瓜或種瓜上。病菌附著在種子表面,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此外田間架材以及保護地棚室防寒設備表面都可以帶菌,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雨水、灌溉、氣流以及某些昆蟲都可以傳播病害。高溫、高濕是炭疽病發生流行的主要條件。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空氣濕度越大越容易發病,潛育期也越短。相對濕度87%以上適于發病,小于54%不發病。溫度10~30℃范圍內都可以發病,以24℃左右發病最重。田間通風差、氮肥過多、灌水過量、連作重茬,發病重。
二、防治技術
1、消毒處理。種子消毒可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后催芽播種,或用100倍40%甲醛浸種30分鐘,洗凈晾干后播種,可預防這五種真菌病害通過種子傳播。保護地空間消毒,畝用硫磺2kg與4kg鋸末混合后分4~5堆點燃密閉煙熏一夜,消滅棚內病源菌。
2、氰氨化鈣防治蔬菜土傳病害技術。造成黃瓜流膠的五種真菌病害都能通過土壤傳播病害,連年種植蔬菜的地塊可用氰氨化鈣處理土壤。利用夏季高溫季節,畝用35~60kg氰氨化鈣和4~6cm長的麥秸或菇渣、牛糞等1~1.5噸均勻撒上,耕30cm深,然后起壟高30cm、壟寬60~70cm,蓋上透明薄膜,在膜下灌足水,膜四周蓋嚴,利用太陽能光線照射熏蒸,使膜下土層溫度達40℃以上,連續熏蒸20~30天,可有效地殺滅各種土傳真菌、細菌病害及各種雜草種子。
3、農業預防措施。與非瓜類蔬菜實行3年輪作;五種病害都是在高濕條件下發病,因此保護地栽培鋪蓋地膜、加強通風,降低棚內濕度;露地栽培采用高畦栽培,避免積水。雨后及時排水,中耕散墑;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時追肥,增強黃瓜抗病能力;用南瓜嫁接黃瓜,可以兼治疫病和枯萎病,尤其對防治莖部發病更有效;及時摘除老葉病葉,加強通風透光。
4、化學防治。星黑病是植物檢疫對象,發現病株后應及時深埋或燒毀,同時噴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與50%甲霜靈800倍混合液防治;疫病噴75%百菌清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發現中心病株及時處理病葉、病株;蔓枯病噴10%苯醚甲環唑(世高)或75%百菌清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防治,莖蔓染病用上述任一種藥的50倍米湯藥糊涂抹患處效果更好;枯萎病發病初期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倍液、農抗“120”100倍液任一種藥液灌根,每株灌250克藥液;黃瓜炭疽病發病初期可用5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混合液或農抗“120”150倍液防治。各種藥劑交替使用,隔5~7天防一次,至少連防兩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