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子葉發病
1、病部產生毛霉或粉狀物
(1)葉正面為云彩樣褪綠斑,葉背長黑紫色霉,子葉干枯――霜霉病
(2)子葉葉緣或莖上出現半圓形黃褐色斑,上有黑色小點或橙黃色膠質狀物――炭疽病
(3)葉子正背面或莖上產生近圓形小白粉狀斑,后擴大為界限不清的連片白粉――白粉病
2、病部一般不產生或極少有粉狀物
(1)子葉上產生褪綠凹陷小圓斑,病部變薄半透明狀――細菌性角斑病
(2)子葉或嫩尖開始發病,初為暗綠色水漬狀,病斑軟腐萎縮――疫病
(3)初生黃白色小圓斑,逐漸腐爛。3~4片真葉時癥狀明顯――黑星病真葉發病
3、病斑上沒有或很少產生病原菌附著物
(1)病斑破碎或穿孔①初為淡褐色斑,后變成白色,背部濕腐,病部變薄如窗紙樣,多數穿孔――細菌性角斑病②病斑小,直徑2~5mm,小斑灰白色,半透明,破碎成星紋狀孔――黑星病③病斑直徑5~8mm,灰白色斑,往往多個連接破碎穿孔后只留下葉脈的網狀――細菌性斑點病④病斑較大,直徑4~18mm,呈紅褐色斑,上散生小黑點,易開裂但較少穿孔――炭疽病⑤為直徑15~20mm的圓形斑,先為水浸狀,后變淡褐,中部色淺,漸干枯,周邊有水漬狀暈環,后中間變薄紙狀,易破碎――斑點病
(2)病斑多不破碎穿孔①病斑較小,直徑3~6mm褐色斑,中央色淺,外有暈圈,正面稍凸,表面粗糙――黑斑病②病斑小,直徑3~5mm的褪綠黃斑,背光可見中間隱有棕色多角不規則斑――菊苣假單孢③病斑直徑1~2mm,初為圓形水漬狀褪綠斑,后擴大為圓或規則褐色斑,周圍有褪綠暈圈,較難見到菌膿――細菌性葉枯病④病斑直徑25mm左右,濕時暗綠色水漬狀斑,干后青白色――疫病⑤葉正面初現黃化區,葉背有水漬狀小點,擴大后病斑變薄,黃色至黃褐色,中間半透明,四周黃色暈圈,菌膿不明顯――細菌性圓斑病⑥病斑開始為小型褪色斑點,以后發展變為鑲嵌狀,葉表面似鱷魚皮――黃瓜化葉病毒(CMV)⑦開始葉片發生明脈癥,此后脈間產生黃斑,在葉脈兩側保留的綠色“葉脈綠帶”,形成褪綠斑駁。有的品種葉脈變灰褐或茶褐色,脈間部分枯死,葉片畸形。――西瓜花葉病毒(WMV)⑧葉上現褪綠斑點,斑點形成鑲嵌狀,脈側綠且有部分突起傾向,葉變小萎蔫――綠斑花葉病毒(CGMMV)
4、斑上生有小黑粒點
(1)病斑直徑20~25mm,常以接觸病花病瓜為中心,形成中部淡褐,外緣黃色的病斑,有輪紋,病部病薄不破碎――灰霉病
(2)病斑直徑15~20mm,初為水漬狀大斑,中部色淺,邊有水漬狀暈圈,后期病斑中部薄紙狀,易碎,上生有小黑粒點――葉點霉葉枯病
(3)綠緣為半圓或雙楔形病斑,葉中間為近圓形病斑,直徑1-~35mm,淺褐至黃褐色,上生多小黑點,晚期易破碎――蔓枯病
5、病斑上生有毛霉狀物
(1)初為淡黃色后變褐色,背后生黑色霉層,多不穿孔――霜霉層
(2)病斑直徑5~12mm,散生,呈褐色至灰褐色,潮濕生有灰色霉層――葉斑病
(3)斑直徑10~30mm,初暗綠水浸狀,后變褐,常有黑褐色霉層――圓葉枯病
(4)為直徑10~50mm圓形或橢圓形大型斑,病斑薄易破碎,上有淺橙色霉層,無小黑粒點――紅粉病
(5)病斑不規則,上生白粉狀物,后變灰白,其上生小黑點――白粉病
(6)初為淡褐后變為褐綠色病斑,略呈圓形,直徑6~12mm,病斑擴大時受葉脈限制多呈不規則或多角形,中間呈灰白或灰褐色,上生黑色霉層――靶斑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