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為進一步提高塑料大棚綜合生產能力,增加收益。近年來,我們嘗試塑料大棚辣椒套種雞腿菇獲得成功。在每667平方米大棚產辣椒3500~4000千克的情況下,還可增收雞腿菇1000千克以上,效益可觀,是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途徑。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種植規格
1.1塑料大棚規格塑料大棚南北向,寬6米,高1.8~2米,長可根據實際地形靈活掌握,可達50~60米。
1.2畦面規格大棚內兩個套種畦面,每個畦面寬2米,用3米長的竹片搭上塑料小拱棚,上面蓋草苫、防寒膜,兩個畦面中間留0.5米寬人行道,大棚兩邊各留0.75米寬空地,便于揭蓋草苫和放置菌溝土。
1.3套種規格每個畦面南北行向栽辣椒6行,采用大小行栽植,兩個大行距各為40厘米,3個小行距各為30厘米,兩個邊行辣椒距畦邊各15厘米,株距35厘米,在辣椒兩個大行中間開20厘米寬、25厘米深的雞腿菇栽培溝,于溝內下料播種。每棚共12行辣椒,4壟雞腿菇。
2.雞腿菇主要栽培技術
2.1栽培料配制碎麥(稻)草80%、麩皮(玉米粉)15%、過磷酸鈣1.5%、尿素0.5%、干石灰3%。麥(稻)草要曬干,鍘碎(2~3厘米長),用適量2%~3%濃度石灰水潑透碎麥(稻)草,拌入麩皮(玉米粉)、過磷酸鈣、尿素,并邊拌邊噴藥。藥的配方是:多菌靈與辛硫磷按1∶1的比例,二者用量均占麥(稻)草重量的0.1%,并對適量水均勻噴灑于栽培料上。
2.2建堆發酵將拌后的栽培料堆成高、寬各1.5米;長度不限的堆,含水量以料堆四周有水滴滴出為準,然后在料堆四周每隔0.3米打上直通堆底的孔,蓋上薄膜發酵。待料溫上升到60℃后,維持24小時,即可翻堆。將料堆底部和外面沒有發酵好的料先翻到一邊,把堆內已發酵好變為紅褐色的料放在底面,再把料堆底部和外面沒有發酵好的料都堆到料堆上面,調節含水量,達到緊握料指間僅能滴出一滴水,再打上孔,并蓋上薄膜繼續發酵;等料溫再次達60℃時,再保持24小時,即可攤曬降溫,并用石灰粉調節pH值到8~9待用。
2.3下料播種棚內套種畦面應在辣椒定植7天前按標準做好,并在辣椒預留大行中間開挖出雞腿菇栽培溝,于辣椒定植前5~6天用5%石灰水將溝內澆透,殺菌驅蟲后即可下料播種雞腿菇菌種。下料播種方法是:先在溝內鋪上0.1米厚的料,播第一層菌種,中間少四周多;再鋪0.1米厚的料,播第二層菌種;接著再鋪一層0.05米厚的料,播第三層菌種,并適量壓實。計3層菌種3層料,種料比為1∶5,下面兩層菌種各占1/4,上面一層占1/2,最后蓋上報紙,并在報紙上鋪蓋0.02米厚的濕碎細土,壓實、遮光、保溫。
2.4發菌與出菇管理首先是注意保溫,在辣椒定植前通過噴水,保持報紙上細土濕潤,1個月后,上層料可長滿白色菌絲,此時揭去報紙,再覆蓋一層0.05米厚的細潮土,以肥沃的菜園土為宜,壓實后,再蓋上報紙,遮陽保濕,35天左右土縫間可看到大豆大小的菌蕾,過7~10天就可長成商品雞腿菇,應及時采收。第一潮菇采收后適當通氣,讓菌絲體恢復生長,積累營養,2~3天后噴重水1次,濕透土層,催二潮菇。在水中加0.2%干酵母粉(或蔗糖),增產效果明顯,管理得當,一般可出菇采收三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