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為了明確銀法利SC687.5g/L不同使用濃度對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明確其適宜用量及安全性,筆者進行了田間小區藥效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試驗藥劑。銀法利SC687.5g/L(拜耳公司提供)、64%殺毒礬(市售)、70%甲基托布津(市售)。
1.1.2試驗作物。辣椒品種為杭州雞爪×吉林F1,在高安市有20多年栽培史,至今仍是主栽品種,年栽培面積7000hm2以上。
1.1.3防治對象。防治對象為辣椒疫病(Pythophthoracapsi-ci)。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計。試驗共分7個處理,處理A、B、C、D分別噴施銀法利sc687.5g/L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1600倍液,處理E噴施64%殺毒礬600倍液,處理F噴施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處理G噴施清水3L。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20m2,隨機區組排列。
1.2.2施藥時間與方法。第1次施藥時間在2007年5月10日下午16:00,辣椒疫病開始發生;第2次施藥時間在5月20日下午16:00。兩日均為晴天。施藥時先將少量水溶解藥劑配成母液,再按設計要求配成不同濃度藥液,先對每個小區辣椒按要求全面噴霧,再重點對辣椒近地面的莖基部進行均勻噴霧。試驗采用手壓背負式噴霧器噴灑。
1.2.3調查方法。藥效結果共調查4次,病情基數于第1次施藥前調查(5月10日),中期調查在施藥后7d進行(5月17日),后期調查在施藥(5月20日)后7d(5月27日)及14a(6月3日)進行,調查每個小區病株數、死株數或明顯枯萎的植株,用百分率(%)表示。發病株率(%)=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防治效果(%)=[1-CK0病情數×pt1病指數/CK1病指數×pt0病指數]×100;詳細調查每個小區每次采摘產量,分別記載,計算產量。采用SA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0.05水平)
2 試驗田概況
試驗田在高安市上湖鄉車田村黃國漢的小拱棚辣椒田(0.147hm2)中進行,土壤質地為壤土,肥力中上等,pH值6.5,該辣椒田近20年來一直種辣椒,每年實行辣椒一晚稻或辣椒一芥菜輪作。該地的氣象資料:從5月10日第1次施藥至8月3日最后1次調查結束,平均氣溫25.12%,最高氣溫33℃,最低氣溫17℃,共有7個雨日,降雨量共87mm。前茬作物為芥菜,管理水平較高。辣椒田于2007年3月lO日覆蓋小拱棚,3月12日辣椒移栽入田,株行距為0.35m×0.4m。
3 結果與分析
3.1藥效調查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銀法利687.5g/L經稀釋600倍、800倍、1000倍、1600倍后,田間防治效果優于64%殺毒礬6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500倍,但不同稀釋倍數之間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第1次施藥7d后,處理A、B、C的防治效果均大于30%,第2次施藥7d后,處理A、B、C的防效均大于50%,第2次施藥14d后,處理A、B、C的防效接近70%。
3.2產量調查結果 從第1次施藥到最后1次調查期間,通過對每個試驗小區的每次收獲產量詳細調查記錄,各個處理小區產量高低依次為A>C>D>B>F>E>G,但銀法利687.5g/L不同稀釋倍數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3.3藥害情況 通過觀察,銀法利687.5g/L不同稀釋倍數處理的各個小區,辣椒葉色濃綠,辣椒長度增加,辣椒重量增加,均沒有藥害反應,對辣椒安全。
4 討論
(1)3次田間防效調查結果表明,隨著施藥次數的增加及時間的延長,處理A、B、C防效逐漸增加,說明這幾個處理的藥效持效期較長。
(2)綜合考慮藥劑使用劑量對環境的安全性及田間的防治效果,推薦在田間將銀法利687.5g/L稀釋1000倍用于防治辣椒疫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