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識別苗期發病少,一般多在門茄(第一個果)坐果后開始出現癥狀,發病時先從下部葉片發病,向上部葉片發展。葉片發病初期葉尖或葉緣及葉脈間褪綠變黃,逐漸發展至半邊葉片或整片葉變黃或黃化斑駁,葉片卷曲。病葉在植株上的分布不均勻,往往是一個枝條或植株一半先發病,因此得名“半邊瘋”。后期病害可蔓延至全株,葉片黃萎、脫落,嚴重時只剩光稈或心葉,植株死亡。該病有時也出現青枯類型的癥狀,而它的特點是剖開病株根、莖、分枝及葉柄等部,可見維管束變成褐色,無白色溢膿。
病原VerticilliumdahilaeKleb.,稱大麗花輪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體初無色,老熟時變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較長,110-200μm,呈輪狀分枝;在抱子梗上生1-5個輪枝層,每層有輪枝2-3枝,輪校長10-35μm,輪距12.4-24.8μm,頂枝或輪枝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或微黃,大小2.5-6.25μm×2.0-3.0μm。在培養基上可形成黑色微菌核及由孢壁增厚而產生的串生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該菌可分為3種致病類型,稱I型、H型和m型。
發病規律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因此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來源。病菌通過根部傷口或幼根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首先在根部維管束內繁殖,再蔓延到莖、葉和果實。病菌也能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種子內外越冬,常隨種子調運而作遠距離傳播。帶菌肥料和帶菌土壤借助風、流水、人畜及農具等途徑,都可以將病菌傳到無病田內。病菌可以長期在土壤中存積累。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經60℃10min致死。一般氣溫低,定植時根部傷口愈合慢,有利于病菌從傷口侵入;從茄子定植到開花期,日均溫低于15℃,持續時間長,發病早而重;如此期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特別是常澆冰冷的井水及連作地發病重;有時澆灌一次也可導致該病發生蔓延。
防治方法
(1)輪作倒茬。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的輪作,如與蔥蒜類輪作效果較好,尤其與水稻輪作,輪作1年即可奏效。
(2)選用較抗病的品種,如遼茄3號、吉茄l號等品種進行種植。
(3)種子處理。可用55℃溫水浸種15min,移入冷水中冷卻;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h,經清水洗凈后催芽播種。
(4)苗期或定植前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律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
(5)移栽時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蘸根。
(6)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0.25L,隔5d灌一次,連灌2次。
(7)嫁接防病。這是目前最成功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可用日本赤茄、CRP(刺茄)、托魯巴姆等品種作砧木,以栽培茄子作接穗,采用劈接法或貼接法嫁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