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隨著生姜種植年限的延長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病蟲基數的長年積累,使得生姜病蟲不斷加重為害,特別是病害危害,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現將生姜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病蟲害種類
1.1姜瘟病
危害姜株和姜塊。先從姜株基部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逐漸環繞整個植株基部擴展,使地上部份失水青枯,最后變黃腐爛倒伏,地下部姜塊也隨之腐爛,病部有菌膿流出并發出惡臭。姜瘟病屬細菌性病害,一般5月底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高峰期。高溫、高濕條件有利于發病,低洼、連作田塊發病重。
1.2姜葉點霉病
主要危害葉片,病斑較小,呈黃白色,棱形或長圓形,病斑2―5毫米,病斑中部易破碎脫落穿孔,嚴重時病斑密布整個葉片,有時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病斑,影響光合作用,植株長勢減弱或停止生發子姜,姜塊弱小。后期病斑上著生黑色小粒點。葉點霉病屬半知菌類真菌性病害,一般5月中旬始見病斑,7―8月份為發病高峰。病菌靠風、雨傳播蔓延,連作地、長勢較差的田塊發病重。
1.3姜葉枯病
主要危害葉片,先從葉尖或葉緣產生棱形或不規則形青灰色病斑,后擴大至全葉,變灰白色萎垂干枯,導致植株早衰或死亡,后期枯葉上散生黑色小顆粒,姜葉枯病屬真菌性病害,一般5月下旬始見病株,8―9月達發病高峰,適溫高濕有利于發病,低洼易積水或被水淹漫過的田塊發病重。
1.4姜紋枯病
主要危害葉鞘,也危害葉片,葉鞘上發生灰綠色圓形病斑,后擴大呈不規則形或長圓形,葉片上病斑水浸狀,擴大后呈云紋狀不規則的大型病斑,軟化腐爛,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白色蛛絲狀的菌絲體,后期菌絲集結形成菌核。姜紋枯病屬真菌性病害,高溫高濕利于發病,多發生于7月下旬至8月份,密植通風較差的田塊發病重。
1.5姜螟
是生姜上的主要害蟲,以幼蟲蛀入姜株內取食為害,形成枯心,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一般一頭幼蟲可轉株為害3―5株。主要發生期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
1.6猿葉蟲
3齡前幼蟲取食嫩葉葉肉,3齡以后幼蟲及成蟲能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主要發生期在6―7月。
1.7黃曲跳甲
以成蟲將葉片吃成“篩孔狀”,密度大時將葉肉吃光,僅留葉脈,主要發生期在5―6月。
2、綜合防治方法
2.1選用抗病品種
多年來一直種植同一品種種性易嚴重退化,應更換高產抗病品種,有條件的情況下推廣脫毒姜種。
2.2清理田園
在生姜收獲后,應深耕過冬,從而減少病蟲在土壤中的越冬基數,認真清除植株殘體,雜草,碎姜進行燒毀或高溫堆肥,從而減少初侵染來源,減輕病害發生。
2.3改善耕作制度
對重病地塊實行3年以上輪作,并用生石灰進行土壤處理,將會減輕病害發生。
2.4合理施肥
生姜是典型的喜鉀作物,除要滿足所需氮、磷肥外,還要適當增施鉀肥,一般畝施用農家肥2000―2500公斤,磷肥25公斤,鉀肥25公斤作底肥,生長期間結合中耕再適量追施氮肥、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2.5選擇肥沃的土壤栽培
生姜既怕澇又怕旱,應選擇地勢稍高,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壤土進行栽培。
2.6藥劑防治
2.6.1病害防治。發現中心病株,立即撥除燒毀,在周圍撤施生石灰進行消毒。姜瘟選用青枯靈600―8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3000倍液噴霧或灌蔸;姜葉點霉病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加70%百菌清800液噴霧;葉枯病可選用65%代森鋅600倍液或殺毒礬500倍液噴霧,紋枯病可選用70%甲托1500倍液噴霧。
2.6.2蟲害防治。姜螟于6月上旬和7月下旬用25%殺蟲雙400倍液或40.7%樂斯本1000倍液噴霧防治,猿葉蟲和黃曲跳甲可選用90%敵百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防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