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黃姜學名盾葉薯蕷(Dioscoreace.C.H.Wright),含有薯蕷皂苷配基,俗稱皂甙元或皂素(下稱皂素),是提取薯蕷皂素的理想植物,有“藥用黃金”之稱。種植黃姜有較高的經濟回報,在全國發展很快,許多縣鄉建立了黃姜生產基地,把種植黃姜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抓,發展規模呈直線上升。常規以根狀莖無性繁殖,需種量大、成本高,而且黃姜的快速發展又導致種源嚴重不足、品種混雜、產量下降等問題。采用有性繁殖是較好解決以上問題的途徑之一。
1材料與方法
1.1有性種子的培育
建立種子培育基地1公頃,從湖南的石門、安化,陜西內鄉縣,云南的麗江、紅河,湖北的房縣、鄖西、宜昌、長陽、遠安等地區引進和搜集優質資源,混合栽種在種子培育基地,使其自然授粉。管理上著重促進花、果、實的形成,以保證種子的質量和數量,因此,在采種園播種時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復合肥。架條要在1.8m以上,初花期噴施0.2%~0.4%磷酸二氫鉀和0.1%~0.25%硼砂混合溶液;每隔7~10天噴一次,共噴3次。葉色較淡時加噴0.3%~0.4%尿素加海藻肥800倍液。及時疏掉雌株上的弱花、弱果,以保證種子質量。
1.2種子采收和處理
黃姜種子成熟的標志是果實生長飽滿,蒴果由綠變藍,最后呈黑藍色,并且較堅硬,其內帶翅種仁呈現棕黃色時,將蒴果采收。采收時因地、因時制宜,由于種子園的黃姜是個雜合群體,成熟期不一致,應分批采收。采回的蒴果揀凈葉片后攤放在通風陰涼處晾一周,為防止蒴果發熱霉爛變質,攤放厚度不應超過20cm,待蒴果完全變藍黑時再進行曝曬,開裂以后,就可輕輕翻動和敲擊,讓種子自然脫落。
于12月中旬將采收曬干的種子,先用1000倍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水溶液,對種子消毒處理12h,撈出用30℃溫水沖洗干凈,再用30℃的溫水浸泡10h,浸泡中不斷攪拌,除去秕粒、蟲粒,撈出晾干;然后用10mg/L的GA,浸泡處理24h,撈起瀝干種子;最后用砂藏法處理20~30天,溫度控制在2~5℃以下,濕度保持在50%左右。
1.3種子催芽
催芽室的大小根據催芽規模定,一般每批處理種子能力80kg,催芽室面積需20平方米,要求避光、通風、保溫。以及配套催芽盤,然后建配套催芽架,把苗盤放在催芽架上,嚴格控溫,催芽室留有通風孔。
1月初開始催芽,催芽前用25%多菌靈800倍液將催芽室及配套設備消毒。然后把消毒好的鋸末均勻撒入盤內,再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入盤內,面積為3500cm2,每盤用種1kg,約8萬粒。放置到催芽室內催芽,頭兩天的溫度控制在25~30℃,以后保持在25℃左右,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保持避光、通風均勻。7天開始發芽,10~12天出芽50%,13~15天出芽達80%以上即可播種。
1.4大棚育苗
播種前一個月按90立方米/公頃準備營養土,用細砂土70%、草木灰10%、腐熟有機肥20%、高效復合肥5kg/立方米,充分攪拌均勻后壓實,用塑料膜蓋好備用。
播種前半個月,深翻大棚苗床地30cm,作成寬1.2m,高0.2m的床,床面整平、細碎,把過篩的營養土均勻的撒入床面,厚約2cm,然后用25%的多菌靈800倍液噴霧消毒,在播前一周澆足水。1月中旬播種,播種方法是在床面上橫向開淺溝,溝深2~3cm,行距15cm,把催好芽的種子均勻地撒播溝內,覆蓋2cm的過篩營養土。另外把芽長2cm以上的種子按2cm的距離栽入溝內。
播種后應注意保持床面潮濕,棚內溫度保持20~28℃,通過揭膜、蓋膜維持溫度。溫度較低時,在大棚內再搭一層小棚。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播后15天左右開始出苗。30天左右可長出1~2片完全葉。這時要經常給大棚通風,出苗50天至60天即4月初揭膜練苗,出苗3個月左右(4月末),大多數黃姜苗長到3~5片完全葉,即可出圃。練苗時如果雨水較多,用50%新靈800倍液噴霧,防治黃姜的病害,用蟲多殺防治地老虎。保持苗床無雜草。
1.5移苗栽植
4月末5月初,當幼苗長到3片葉子左右,即可出圃定植,起苗時應保持苗根不損傷,盡量多帶土,裝到苗盤或紙箱里運輸。選晴天定植,栽苗深度根據苗大小定,一般為2~3cm,定植后澆足定根水。
2結果與分析
2.1育苗、移栽的規模及成苗和成活率
按上述方法育苗3年共育苗550萬株,最高成苗率為89.6%;最高移栽成活率97.3%,移栽面積為37.7公頃。
2.2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產量比較
根據選生長最優單株測產結果:2001年5月7日移栽,2001年11月3日測產有性、繁殖單株根莖鮮重210g(生長6個月);而無性繁殖的為130g;生長2年無性單株為1850g,有性單株為2550g。第一、二年生有性優株根莖鮮重分別比無性優株增產61.54%、37.84%,同張友德的有性優株比無性優株增產121.4%~128.8%低,這是由于各自的遺傳背景不一致的原因,但較大幅度增產是可以肯定的。
2002年11月25日在同樣栽培管理的條件下,對2年生的無性繁殖的黃姜生產田(2001年3月17日種植)測產,產量為26265kg/公頃;有性繁殖田(2001年5月7日定植),產量為30840kg/公頃。有性繁殖比無性繁殖增產17.4%,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3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病害發生情況對比
通過分別對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1000株黃姜定期定點調查褐斑病、根腐病兩種主要病害,有性繁殖的發病率明顯少于無性繁殖的發病率。褐斑病發病株數無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多17.8%,根腐病發病株數無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多21.4%。
2.4直接和間接效益顯著
2.4.1降低成本
采用無性繁殖方式用種3750kg/公頃,按現在市場價3.00元/kg計算,種子投入要11250元/公頃;而采用有性繁殖種苗繁殖以0.05元/株(銷售價),按最高用苗15萬株計算,降低用種成本3750元/公頃。
2.4.2提高產量增效
測產結果:有性繁殖比無性繁殖增產17.4%計算,增產鮮黃姜3825kg/公頃,37.7公頃有性繁殖田可增產144t。按2002年商品鮮黃姜2400元/t計算,可增加間接經濟效益34.56萬元。
3結論與討論
經過3年的研究,建立的黃姜大棚有性繁殖技術體系,使黃姜有性繁殖從理論研究和小面積試驗階段,上升到較大面積的生產應用水平。
大棚育苗成苗率達85%以上,比目前研究報道的成苗率56.6%高;移栽成活率達95%以上。大棚育苗于12月進行種子處理,1月播種,4~5月起苗移栽,生長兩個生育期采挖。改變以往露地3~4月播種、翌年春移栽、第三年秋冬采挖的技術,使生產周期由3年縮短為2年。
有性種苗與同期栽種的無性種莖相比:提高產量17.4%、抗病性顯著增強。這是由于有性種苗具有雜種優勢,比長期無性繁殖種莖生活力旺盛,生產種子的親本遺傳基礎比無性好,年生長期比無性長15~20天等綜合因素的影響。
黃姜大棚有性繁殖規模化育苗技術,對于解決各種生產區長期以無性繁殖為主,致使姜種退化、產量不高、病害日趨嚴重等局面的改觀,具有重要意義。加快黃姜有性繁殖育苗技術推廣普及,進行有性與無性交替,應是今后幾年黃姜生產的較佳之舉。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