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選擇種用公母鵪鶉的基本方法
選種工作一般是采用表型選擇、后裔測定、同胞選擇和系譜選擇4種方式進行,通常可以采用1種或2種方法,有時也有幾種方法同時使用的。
外貌選擇在選種時較多采用,選擇種鶉一般要求外貌要符合該品種的標準特征。種公鶉要求生長發育正常、羽毛完整有光澤、體質健壯、眼大明亮、無殘無病、外形正常、體型勻稱、雄性特征明顯、泄殖腔生殖突起較發達,用手能擠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狀物質,胸部發達、兩腿結實有力,鳴叫聲宏亮。同時,還要有系譜或來源出處。
種母鶉要求健康、生長發育正常、羽毛完整豐滿、頭小俊俏、眼亮、不膽怯、活潑、羽毛灰黑色斑點襯著灰白色底的圖案、體重符合品種要求、腿腳有力;產蛋性能好,手摸腹部、趾骨間距可容兩指,腹部能容3指。所產種蛋的蛋形、蛋殼花紋、蛋殼堅實度、蛋黃等都要符合要求。
2.配種方法
配種方法使用最為普通的是小間配種和大群配種2種。在育種上還常常采用人工輔助交配與同雌異雄輪配。
⑴大群配種。根據母鶉數量按比例配備公鶉,使每只公鶉與每只母鶉都有機會自由組合交配。一般籠養種鶉均采用這種方式,例如一籠內放入15只母鶉與5只公鶉。這種方法受精率較高,但無法確知雛鶉的父親。
⑵小間配種。將1只公鶉和2~3只母鶉放在一籠中。這種方法可知雛鶉的父親,但受精率不如大群配種的高。
⑶人工輔助交配。1只公鶉單獨飼養,定時將母鶉放入,待公鶉交配后,即行取出。為了保證較高受精率,每只母鶉至少每2天放入交配1次。要想保持公鶉有良好的種用性能,1天最多只能交配4次,時間安排為:早7點,上午1點,下午15點,晚上20點。這種方式又稱為個體控制配種,其優點是充分利用優秀公鶉,使每只公鶉能配8只母鶉,但不足之處是容易漏配,花費人力較多。
⑷同雌異雄輪配。用第1只公鶉配1只母鶉,配兩周后取出,空三天不放公鶉,于第三周的第四天,放入第2只公鶉,前兩周零三天所產的種蛋為第1只公鶉的后代,第四周起產的種蛋是第2只公鶉的后代。這樣可以繼續輪配下去。此方法的優點在于:由于與配母鶉相同,通過后裔鑒定,可選出兩只公鶉中較優秀的那只。這種方法還可以用在優良母鶉少的情況。
3.公母比例和種鶉利用年限
⑴公母比例。鵪鶉的受精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公母影響是其中重要因素。鵪鶉公母配種比例適當,可以保證較高的受精率,否則,如果母鶉過多,易造成漏配;而公鶉過多,則產生爭配現象,都會降低種蛋的受精率。
鵪鶉的公母比例和品種、日齡等有關系。目前采用的公母比例如下,朝鮮龍城鶉公母比例為1:2.5~1:3.5;法國肉鶉公母比例為1:2~1:3;白羽鵪鶉公母比例為1:3~1:4。
⑵種鵪鶉的利用年限。品種不同,種鶉的利用年限也不同。一般來講,肉鶉的使用年限較蛋鶉短。蛋鶉一般不超過1年,肉鶉一般不超過9個月。在飼養管理水平高、生產性能好時,可適當延長使用時間;反之,則要縮短使用時間。
⑶鵪鶉的開產與適宜交配時間。鵪鶉35日齡即可見蛋。但這時性器官發育還未完全成熟,不可配種留種蛋。據測定,肉鶉開產日齡為45天,蛋鶉開產日齡平均為50天,開產后10~15日即可進行交配,65~70日齡時就可開始留種蛋。
⑷影響受精率的因素。除了選擇合適的公母比例和使用時間外,影響受精率的因素還有:與配公母鶉的選擇、干擾交配的外界環境(光線、噪音等)、溫度的高低、近親交配、種蛋收集的時間(交配后第4天才可以收集種蛋)等。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