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鵪鶉是公認的高產高效特禽。鵪鶉體型小、成熟早、產蛋多、飼料報酬高、耐密集型飼養。既適合家庭經營,又適合工廠化產業化生產,其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是上好的營養補品。現就對鵪鶉的育雛技術淺談如下。
育雛前的準備 育雛前準備好保溫、向陽、通風良好、地面干燥的育雛室。家庭小規模育雛,一般可利用普通空余房中的一部分,或在鵪鶉舍中隔離出一部分。如果進行規模較大的專業育雛,就需要建造專用的育雛室。在育雛前,應對育雛室、育雛器、料糟、飲水器等進行全面的消毒工作,地面上用2%~5%的燒堿水進行消毒,室內墻壁用5%~10%的石灰乳粉刷,對料槽、飲水器等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在育雛前一天就要對育雛器進行預熱,調試到適當的溫度,同時雛鵪鶉的飼料、所用藥物、墊料等都應準備妥當,以免中途斷料、缺藥,造成工作被動。對出殼后的鵪鶉,要進行挑選,及時把體弱、瘦小、有殘疾等不合格的鵪鶉淘汰。
先飲水后開食 出殼后先把雛鵪鶉放在育雛室里,1小時后開始飲水,第1天飲5%~8%的葡萄糖水,連飲兩天,飲水后1小時用純玉米粉,按每100只鵪鶉加入4個雞蛋黃。飼料配方為:玉米52%、豆餅28.4%、魚粉10%、麩皮5%、骨粉1%、多種維生素1%、微量元素1%、細砂1.6%,自由采食。必要時,另加藥物防病。每日每只平均采食量:3日齡3克~4克,5日齡5克~7克,7日齡9克~11克,11日齡13克~15克,15日16克~18克。
保證適宜的溫濕度和光照 育雛的溫度:1日齡~3日齡為36℃~38℃;4日齡~6日齡為35℃~36℃;7日齡~12日齡為31℃~34℃;13日齡~15日齡28℃~30℃;16日齡~40日齡為20℃~28℃。
一般21日齡~28日齡后視天氣情況脫溫飼養,育雛施溫要看溫度計、群體大小、天氣變位和鵪鶉狀態。第1周的濕度控制在65%~70%,以后控制在50%~60%。第l周的光照時間為24小時,8天~14天為16小時,15天~40天為10小時,光源用白熾燈,在自然光照時間較長的季節,要把窗戶遮好,保持光照時間和照度。
飼養密度
雛鵪鶉的飼養密度也是影響成長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飼養密度,既可減少飼養成本,又能促進鵪鶉的生長發育,減少疾病和啄肛、啄羽等惡癖的發生,提高雛鵪鶉的成活率,而且生長發育整齊。因此,要根據鵪鶉日齡和氣溫等具體情況,合理地安排好飼養密度。一般來說,在同樣的飼養面積內,冬季可多養一些,夏季要少養一些,通常可有10%~15%的增減幅度;同時,日齡小可密一些,日齡大可疏一些。總之,如何確定具體的飼養密度,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1周齡、2周齡、3周齡、4周齡和商品鵪鶉及種鵪鶉每平方米飼養數分別為150只、100只、80只、60只和55只及42只,極限飼養數分別為200只、120只、100只、80只和66及48只。
管理要點
墊物要平穩整潔,避免鵪鶉站立不穩造成殘疾;保持環境安靜,動作要輕,減少驚擾,0天~4天注意防止逃竄;加料、喂水要小心,保證飼料與飲水的供應,防止飼料被扒食濺失,防止飲水沾濕絨毛;避免寒冷空氣直接吹到鵪鶉身上;及時淘汰發育不良的弱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