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分布與危害
落葉松伊騰后絲葉蜂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是落葉松葉部危險性害蟲,危害期為6~9月份,主要危害10~30年生的落葉松。該蟲蔓延速度較快,危害較重。1985年海林林業局發生面積為300畝,至1986年第3代幼蟲發生面積達15萬畝,其中嚴重受害的有67000畝,蟲口密度最高達21000條株;平均蟲口密度為6026條/株,伊騰后絲葉蜂幼蟲危害盛期正是落葉松生長旺季,嚴重受害的林分,遠看似火燒一片枯黃,使落葉松的生長發育嚴重受到抑制。
2伊騰后絲葉蜂形態特征
2.1成蟲:雌蟲體長8~9.5mm,頭寬2~2.5mm,翅展18~18.5mm,雄蟲體長5.5~7mm,頭寬1.5~2mm,翅展11.5~12mm,體為棕色有光澤,復眼黑色,觸角絲狀棕色,頭上有小黑點,雄蟲顏色重于雌蟲。雌蟲的前足腿節、中足腿節、后足腿節和徑節、中胸、側板下半部均為黑色;雄蟲前、中、后足均為棕黃色,前、中、后胸背板、小盾片和中胸側板為黑色。
2.2卵:長橢圓形,長1.3~1.5mm、寬(中徑)0.5~0.55mm,初產的卵肉為乳白色,6~7天后變為灰白色的水狀透明體,卵內有一小黑點,目口為卵內未孵化幼蟲的復眼。
2.3幼蟲:初孵1令幼蟲體長2.5~2.8mm;頭寬0.50~0.55mm。老熟幼蟲體長10~18mm,頭寬1.8~2.2mm,體為乳白色,頭為黑色,背部有2排黑色斑點,腹部末端第一節背板呈黑色,腹足基部的外側有兩排黑色小斑點,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胸足發達,具趾勾黑色,腹足不發達不具趾勾白色。
2.4蛹:裸蛹體長6~9mm,體為白色,頭為桔黃色,復眼為紅棕色,繭為長橢圓形,黑褐色,雌繭長8~12mm,寬4~6mm,雌繭長5~7mm,寬3~5mm,繭分兩層皮,外層繭皮軟絲狀草質,內層堅韌角質。
3生物學特性
3.1生活史:該蟲1年發生2~3代,第1代成蟲羽化期為6月中旬,第2代成蟲羽化時間為7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3代成蟲羽化時間為8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下樹作繭越冬,幼蟲分5齡,周期15天左右,卵期9天左右,蛹期8天左右。
3.2生活習性:該蟲以予蛹越冬翌年5月下旬~6月上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雄蟲先羽化,隨后有雌蟲羽化,羽化時成蟲在繭內頂端咬一小孔鉆出,初羽化的成蟲體較軟弱,先在枯枝落葉層上或草上來回爬行,再進行短距離的飛行,雄蟲較活躍,飛行能力強,一般距地面0.5~1m左右進行周而復始的飛行,最高能飛2m左右,雌蟲羽化后爬到枯枝落葉層上或林下本物的先端較明顯的地方,雄蟲成群圍繞著飛行接觸交尾,交尾時間為2min左右,1雌蟲可與不同雄蟲交尾多次,后飛到落葉松枝條的先端老葉背面產卵,產卵時雌蟲爬在葉背,抱住葉片腹部貼于葉背順葉麻產1粒卵后在向前移動再產1粒卵或爬到其它葉背繼續產卵,當天產不完第2天繼續產,產完后在此看護(如在其它昆蟲和同種雌蟲到此時它就與其拼命)。雌蟲一生產卵最高77粒,最低44粒,平均為59粒,成蟲無假死性,成蟲壽命在不補充營養時壽命4~5天,補充營養時長達10天左右。
卵孵化率達95%左右,孵化前卵由乳白色變為灰白色透明表面光亮飽滿,在孵化時可以看到卵內幼蟲,卵孵化時由白色逐漸變得透明,頭部由1點變為2點,在卵內隨內物質在活動幼蟲孵化時由頭拱破卵殼爬出,初孵幼蟲體為白色透明,復眼為黑色。口器為紅棕色,半小時后胸足趾勾和頭部及背部顏色變暗,2min后開始取食,首先把產卵的葉肉吃光留下葉脈,隨后向下移動,群系危害2齡以后可以取食整葉,3齡開始分散危害,幼蟲易食于光合作用較弱的老葉,特殊情況下也取食于剛出新葉。幼蟲每個齡期為2~3天,幼蟲脫皮時從頭縫至尾脫皮,新脫皮幼蟲為白色,透明1min后體上斑紋顏色變深,此時頭足均勻白色透明,50分鐘后頭足顏色變暗,幼蟲受到驚動時尾部翌起前后左右擺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