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蝌蚪的習性
牛蛙蝌蚪的成長過程,不僅是體重的增加過程,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部器官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最后達到能夠適應水陸兩棲的生活習性。剛孵化出來的蝌蚪,全長5~6.3毫米。鼻位于頭之前端,頭部腹面有一對馬蹄形的吸盤,口位于盤的上方,頭部的兩側各有3對羽狀外鰓,體腹部有長形卵黃。此時的蝌蚪游泳能力弱,要靠吸盤吸著附著物休息。其營養來源于卵黃。孵出后3~4天,卵黃逐漸消失,右外鰓退化,右邊鰓孔被皮質鰓蓋封閉。1天之后左鰓退化,但在左側留出一小噴水孔,此孔一直延續到前肢伸出后才閉塞。腸道及肛門形成,可以攝食一些微食的是浮游植物,如黃藻門、藍藻門、裸藻門的一些藻類,大量攝食的是綠藻門及硅藻門的浮游植物。當全長達1.5厘米時,可攝食輪蟲,達4.0厘米時,可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飼養25~27天后,蝌蚪全長4厘米左右,此時尾鰭基部兩側開始出現白色突起,以后逐漸伸長,出現關節,末端形成趾,發育成完整的后肢。
此時,蝌蚪的覓食器官和消化系統都在發生變化,上、下頜骨的增長使口顯著增大,消化道縮短,開始適應由水生到水陸兩棲的生活。而在此變態過程中,蝌蚪的消化系統既不能再適應水中覓食,也不能適應陸地捕食昆蟲,只能依靠吸收其尾部作為營養。
此時蝌蚪的前肢也隨著長出,口裂逐漸加深,鼓膜形成,舌也發達長成,呼吸器官也因鰓的退化而借肺呼吸,最后變成幼蛙。剛變態幼蛙的體重,約為蝌蚪重量的一半左右。從孵化至變態成幼蛙的時間,約為70天左右,慢者歷經4個月尚未出現后肢。牛蛙蝌蚪的食物屬于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類型,其食性與消化道的長度變化有著明顯的一致性。
二、蝌蚪的培育與管理
用于蝌蚪培育的池子,可用水泥池和土池,也可用網箱。蝌蚪培育池的面積大小不一,小者幾平方米,大者幾十平方米,或更大。池子的深度50~100厘米均可,一個養蛙場,在修建蝌蚪培育池時,最好是建成規格不一的配套系列,以便分批容納不同時期的蝌蚪。蝌蚪培育池要有進出水設施和攔設,做到排灌自如。投喂人工飼料的蝌蚪培育池,要設置飼料臺。飼料臺置于水下10~20厘米處。
剛孵化出來的蝌蚪,適應能力很差,游泳能力很弱,環境因素的輕微變化,都將會造成其死亡,所以應繼續留在原來的孵化池中培育。蝌蚪剛開始脫膜,就應著手培肥孵化池的水質,逐漸少量地向池中投放施腐熟的有機肥,使池水稍微變色。脫膜3~4天后,蝌蚪開始攝食。前期蝌蚪的食物以水中的浮游植物為主,也可投喂人工飼料,如糠餅、棉菜餅、豆渣、魚粉等。應經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質污染老化。經過20天左右培育后,蝌蚪已長到2~3厘米,應及時將蝌蚪分稀疏養或出售。分稀的密度為:全長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養800~1000尾;全長3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密度可減少到250~300尾。若有足夠的蝌蚪池面積,密度可盡量放稀。分池時,蝌蚪要帶水轉運,輕取輕放,防止受傷。
分稀后的蝌蚪,以大池培育為佳。要培肥水質,提高水位,水深應保持在80~100厘米左右。若條件允許,還可以分稀一次,保持每平方米30~50尾。適當施肥,每天投餌,這樣培養出來的蝌蚪質好個大,個體重可達50克以上。經50天左右開始變態成幼蛙。
蝌蚪培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變態幼蛙的個體大小和成活率。大蝌蚪可達50克以上,剛變態成幼蛙體重就有20~30克;而飼養不善的蝌蚪10克左右就開始變態,變態的幼蛙只有4~5克,成活率很低。大規格的蝌蚪變態后的幼蛙,體質健壯,活動能力和攝食能力都很強,易于馴食,故幼蛙的成活率很高,生長速度也很快。
所以說,培養大規格蝌蚪,是牛蛙養殖技術的重要一環。當年不能變態或變態較遲的蝌蚪,尤其是7月以后產卵孵出的蝌蚪,應該密集飼養,控制投餌,使之不能當年變態。待第二年開春后,迅速分稀飼養,加強培育,同樣可以達到大規格的要求。因為晚期蝌蚪和變態較遲的蝌蚪,當年變在幼蛙后,只經很短時間的飼養,便進入越冬期,體內沒有營養積累,很難經受數月之久的越冬,其成活率很低,而蝌蚪能耐低溫,自然越冬比幼蛙安全得多。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