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牛蛙(RanacatesbianaShaw)是一種大型食用蛙,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個體碩大,生長快,產量高,因而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養殖種類。
牛蛙原產于北美洲,1959年從日本、古巴引進我國,曾在全國各地推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牛蛙已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牛蛙全身都是寶,是集食用、藥用和皮用于一身的大型經濟蛙類。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級的保健藥膳;牛蛙皮是優質的樂器材料,上等的制革原料,還可提煉高級黏膠;牛蛙油可制優質油脂,牛蛙腦垂體是高效的催產激素,牛蛙的下腳料可制優質飼料。牛蛙還是良好的實驗動物,是忠實的植保衛士。人工養殖牛蛙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價值高,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一、牛蛙的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征
牛蛙軀體可分為頭、軀干、四肢三部分。背部兩側和腿部的皮膚顏色隨棲息環境和個體年齡而變化,通常為深褐色或黃綠色,有深淺不一虎斑狀橫紋。個體重可達1.0kg以上,最大可達2.0kg。頭部寬扁,呈三角形;口端位;眼位于頭部最高處,呈橢圓形,雙眼略凸;頭部背面有小鼻孔一對,與口腔相通,起呼吸和嗅覺作用;頸部不明顯;牛蛙的前肢較短,有四指,指間無蹼,四指中的內側第一指最發達,雄性還有灰黑色肉瘤?婚姻瘤;后肢一對,長約為前肢的2.5倍,后肢有五趾,趾間有蹼相連,直達趾端(有別于其他蛙類),以利于游泳。臀部肌肉發達,跳躍有力。腹部為灰白色,有不規則的暗褐色的斑蚊和斑點。牛蛙幼體不易區別雌雄,到250g左右的成蛙,則雌雄各具其特征(表3-1)
表3-1牛蛙雌雄鑒別
部位雌蛙雄蛙
鼓膜與眼徑大小相似比其眼徑大一倍
前肢無婚姻瘤具發達的婚姻瘤
咽喉部灰白色,無聲囊黃色,有聲囊
鳴聲鳴聲小鳴聲似牛叫
體色生長稍慢,體型略小生長迅速,體型較大
(二)生活習性
1、棲息環境牛蛙水陸兩棲,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澤及岸邊草叢。白天常將身體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濕陰涼的水邊草叢中、洞穴內,一遇驚擾即潛入水中。夜間四處活動,尋找食物。夏天高溫季節,常棲息于陰涼的洞穴、濃密草叢、農作物地里;嚴冬鉆入10~40cm深的不凍土層或1m左右深的洞穴、6ocm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翌年開春后破土而出。
2、結伴群居牛蛙喜歡結伴群居,往往幾只或幾千只共棲一處。對環境條件一經適應便定居下來,一般不輕易遷移。當棲息環境惡化,如水域干涸、食物斷絕、炎熱難耐,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時,牛蛙即會集群遷移到別的適宜環境中。每到繁殖季節,牛蛙常集體遷移到池塘、河溝、沼澤地等環境優良的場所,互相嬉戲,抱對繁衍子代。
3、環境溫度牛蛙是便溫動物。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32℃,繁殖最適溫度為20℃~30℃,低于20℃、高于30℃一般不產卵。當溫度降至15℃時,食量很小;溫度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10℃以下,則停食冬眠。牛蛙致死高溫閾值為39℃~40℃。34℃~36℃時急劇跳躍掙扎、竄游;37℃~39℃身體失去平衡,很快死亡,而且受熱致死不可逆轉。
4、善于跳躍牛蛙后肢十分粗壯、長大,善于跳躍。平時后肢“Z”,字型曲卷,時刻準備起跳。見到食物時跳躍捕食,遇到驚嚇時則跳躍逃竄。盤旋于牛蛙頭部1.0~1.2m高度的飛蟲,它都能準確無誤地跳躍捕獲。牛蛙能跳過1.2m高度,能跳達1.5m以上距離。因此,人工養殖牛蛙,蛙場四周一定要建好圍墻等防逃設備。
5、鹽度及環境污染牛蛙不能牛活在高鹽濃度的水域。低濃度的農藥能刺激蝌蚪運動,使活動不正常,易被天敵發現吞食;高濃度農藥可立即致死。同叫,蝌蚪越大,對農藥越敏感;變態前后最為敏感,死亡率亦高,故在蛙池附近使用農藥最好選用對牛蛙無害的低毒高效藥品。化肥殘留物亦能改變水體化學性質,使水體富營養化,引發藻類、水生植物過度繁殖。植物衰敗分解,產生沼氣或硫化氫等氣體也會危害蝌蚪,有的化肥殘留物則可直接刺激蝌蚪,并導致死亡。
6、貪圖安靜牛蛙生性貪圖安靜,喜歡棲息在江河、湖泊、溪溝、沼澤、池塘等岸邊草叢中,懼怕驚嚇干擾。白天,牛蛙或用前肢抓住漂浮物將身體懸浮于水中,僅露出一個三角形頭部呼吸;或躲在陰涼潮濕的草叢、洞穴里休息。一旦遇到驚擾,大多即刻潛入水中,逃之夭夭。晚間,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則四處活動、尋食。倘若生態環境喧囂嘈雜,噪聲嚴重,牛蛙即會遷居他方,尋找安靜新居。若人為設欄,使它無法遷居時,牛蛙則表現焦躁不安,跳跳不停,尋洞欲逃,或者深藏洞穴、草叢中不食不動。因此,人工養殖牛蛙時,蛙場一定要建在環境安靜的地方。
7、濕度由于牛蛙的皮膚是輔助呼吸器官,不具備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組織。因此,它所棲息的周圍環境要有水域,還要有較高的濕度。蝌蚪不能在干燥的陸地上生存。可見,環境濕度是牛蛙生存的又一決定因素。
牛蛙對于濕度的耐受力與溫度有關。一般情況下,溫度升高,濕度要求也增高。如果將牛蛙放在50℃的干燥空氣中超過3h,而體溫卻維持在35℃,在強烈蒸發下牛蛙很快死去。幼蛙在干燥和日曬環境下,30min會曬死;暴露在干燥空氣中20h,同樣不能存活。溫度在0℃左右,牛蛙腎臟停止排水。但生活在潮濕環境的冬眠蛙,通過皮膚吸收水分,使各器官含水量有增無減。
泡椒牛蛙
(二)牛蛙的食性
牛蛙的食物構成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尤其喜食活餌。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也不盡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黃、血粉、角粉等,也可用豆漿、麩皮、面粉等。幼蛙及成蛙的食物范圍包括:環節動物,如蚯蚓;節肢動物,如甲殼類蝦;軟體動物,如螺、蚌;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的幼體及哺乳類的內臟等。
牛蛙生性貪婪,生長季節食量較大。用餌料盤喂食時,成群爭搶上盤,體弱、個小的往往被擠出盤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達空胃容的l0倍。6~8月是攝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攝食l60g人工飼料。平均每天食5克為宜。
牛蛙生性兇殘,經常發生大蛙吃小蛙的現象。囚此,人工養殖牛蛙要大小分養,盡量避免其同類相殘。牛蛙能吃也耐饑。在食物極度缺乏時,牛蛙的新陳代謝水平會自然降低。在低溫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個月至1年的饑餓,體重大幅度減輕。
(四)牛蛙的生長
1、蝌蚪生長蝌蚪適宜生長的水溫20℃~30℃,在此溫度區間,蝌蚪生長變態時間約為85天左右。不同的地區,由于氣溫和水溫的不同,蝌蚪的生長速度及變態時間也不相同。在同一地點,蝌蚪變態的速度快慢和水溫高低亦有密切關系,低溫是影響蝌蚪生長變態的主要因素。
2、成蛙生長牛蛙成蛙階段的生長比蝌蚪階段要快得多。牛蛙由蝌蚪變態成蛙后,生長主要是身體重量的增加,身體長度的增加相對緩慢得多。在氣候適宜、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牛蛙生長十分快速,平均每月可增重50g左右。飼養5個月幼蛙個體即可長到250g左右的商品蛙出售。性腺成熟以后,牛蛙生長明顯減慢,因為一部分消化吸收的養分要供給生殖細胞生長。此時,牛蛙大多在2齡,體重大多在350g以上。成蛙的生長受溫度和食物的制約。水溫低于10℃或高于34℃,牛蛙基本不吃食。水溫處于23℃~28℃最適生長階段,如果食物不充足,牛蛙生長減慢。冬季溫度降到10℃以下,牛蛙大多停止生長處于休眠狀態,但如果將它們移養人工溫室或塑料大棚內,氣溫和水溫處于20℃~30℃,牛蛙恢復吃食,生長快速,平均月增重可達30g以上,無冬眠現象。
大蒜牛蛙
(五)牛蛙的繁殖特性
牛蛙雌雄異體。性成熟年齡一般需要8~9個月。從體重看,雌蛙重350g以上,雄蛙310g以上已達性成熟。但牛蛙性成熟時間隨著地域、溫度、餌料、野放或圈養等的差異而變化。
牛蛙一年只產卵一次,繁殖季節在長江流域為5~9月,長江流域以南繁殖季節會提早,北方地區則會延遲。
牛蛙實行體外受精。在生殖季節,雌雄牛蛙在水中實行抱對,并將卵和精子分別排出體外,在水中精卵結合受精,受精卵經胚胎發育,幾天內就成為蝌蚪行水中生活。蝌蚪經發育變態,成為幼蛙,完成由水生到陸生的轉變。幼蛙經生長發育達到性成熟,又可產卵、排精繁殖后代。
性成熟的牛蛙,不論雌雄,均會發情。雄蛙發情時其前肢的婚姻瘤格外明顯,呈肉紅色。發情初時為鳴叫,并叫得頻繁,還有追逐行為,表明雌雄蛙急于求偶。雌蛙發情時,不攝食,向雄蛙叫聲處跳躍或游動,有時有“卡”聲應和雄蛙的叫聲,表明雌蛙的求偶愿望。牛蛙發情時攝食很少,雄蛙更為顯著。產卵后即大量進食尤其是雌蛙。
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雄蛙頻頻鳴叫追逐,擁抱十分激烈。一般雌蛙比雄蛙發情遲,雌蛙沒有求偶要求時,雄蛙雖屢次追逐,均被丟開。一旦雌蛙有求偶要求時,會徘徊在淺水中,并依戀在雄蛙左右不離,尋求擁抱。此時,雄蛙爬上雌蛙背部,用前肢夾住雌蛙,婚姻瘤抵住雌蛙腋下,這就是抱對。抱對行為是為了激雌雄蛙分泌性激素,引起產卵排精,抱對時間一般在下半夜進行,擁抱時間一般要l~2天,有時長達3天。
當抱對行為將結束時,雌蛙就會產出卵子。產卵的過程較長,可持續10~20min,在產卵的同時,雄蛙亦將精子排人水中,等精子排完,雄蛙即從雌蛙背上下來離開雌蛙,抱對結束。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完成受精。因為牛蛙沒有外生殖器,不能在雌蛙體內受精,只能在體外受精。
黨參煲牛蛙
牛蛙在抱對產卵排精時喜安靜,人不要驚動,以免停止產卵。
牛蛙產卵的時間大都在早晨4時左右,也有稍遲或中午。雨天一般不產卵,上一天下雨,接著是晴天,往往是產卵高峰。牛蛙的卵量較多,一般每冰排卵量1萬~2萬粒,多的可達3萬。牛蛙的卵一般產在水草較多的水池中有樹陰的地方。人工養殖時要為產卵創造這種條件。
牛蛙的卵呈球形,卵徑為1.2~1.3mm,卵外包膠質膜。當卵產出落入水中,質膜吸水膨脹,眾多卵膜互相黏連成卵塊(團)。卵塊浮于水面帶著密密麻麻的黑點。黑點就是卵子,其上半部色素顆粒多,呈黑色,稱動物極,下半部由于卵黃多,呈乳白色,稱植物極。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