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秸稈蚯蚓食量大、生長快、繁殖率高。飼養秸稈蚯蚓操作簡便、成本低、費工少、農民易于接受。只要將秸稈堆放在向陽避風處,適當采取遮蓋措施。冬季秸稈蚯蚓也可正常繁殖。此外,蚯蚓吃完秸稈后,排出的蚯蚓糞粒大小均勻、無臭無味,是上好的有機肥料,廣泛應用于花卉、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栽培。
秸稈蚯蚓具體養殖方法介紹如下:
一、場地選擇
飼養場地應選擇在遠離火源,供水、排水方便,交通便利,避風向陽之處。一般村邊路頭閑散地塊、家庭院落、樹盤之下和農村廢棄地,以及閑散的大棚、廠房內,只要是可以堆放一定數量的秸稈的地方,均可進行飼養。地表可做簡單平整,不必再做防滲處理。
二、選種
秸稈蚯蚓選種時應從體態、色澤、環帶狀態等方面進行擇優,選擇標準如下:
1、體態:體型上健壯飽滿,掙扎動態剛勁有力,活潑敏捷,爬行速度快,無粗細不均和萎縮現象。2、色澤:顏色鮮艷,基本一致,光澤柔潤,體液豐滿。3、環帶:環帶碩大豐滿,即便產卵后環帶也很明顯。4、原體完整:對于蚯蚓復原體不可選入育種群。
三、秸稈堆制
玉米、小麥、水稻、大豆、花生秸稈以及樹葉、雜草、瓜菜殘藤等,均可作為秸稈蚯蚓的飼料。對秸稈的要求是,不用粉碎,不論干濕,也不用管是否腐爛均可利用。將以上飼料堆制成寬2米~2.5米,高1.5米以上,長度不限的基料堆。堆制時邊堆制邊撒水。堆制好后,經過8天~10天的高溫期,即可投放蚓種。第一次堆制好的秸稈吃掉90%時,應加蓋秸稈,每次加蓋不得超過40厘米。管理過程中,每隔10天~15天撒一次水,以利調節濕度。
秸稈蚯蚓在冬季,夏季多集中在下層,春秋季節喜歡聚集在上層,成蚓多數生活在秸稈周圍。在飼養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秸稈濕度應控制在60%~80%之間,即用手握秸稈時手縫有水珠但不下落,
注意適時補水。冬季控制溫度,秸堆高度在1.5米左右,10月份堆放的新鮮秸稈產生的余熱可到元月份溫度仍可達到15℃以上,秸稈上層覆蓋5厘米~10厘米的樹葉、雜草、草簾等。夏季在養殖場地周圍種植冬瓜、絲瓜、葡萄等植物,利用瓜架遮陽降溫。首次引種,應嚴防秸稈二次發酵,以免高溫及有害氣體危害蚯蚓。夏季一經發現蚯蚓體色變黑暗時,應及時用手釵或三齒鉤弄松中層未被吞食過的秸稈,以利通風透氣。
四、飼養管理
養殖秸稈蚯蚓的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盡量創造適合蚯蚓生長、繁殖的環境,以利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1、溫度的控制。溫度是直接影響蚯蚓生長發育和產卵狀況的重要生態因子,管理得當的話,可終年保持基料溫度處于20℃~25℃的最佳狀態,達到四季繁殖,終年生長的高產平衡狀態。為此,飼養床的溫度應設法保持在20℃~25℃。
春季在立春過后,氣溫和地溫都開始回升,溫度適宜,蚯蚓繁殖很快,要著重抓好擴大養殖面積的準備工作,如增設床架、新開地溝、堆制新肥堆等。
夏季,如氣溫超過25℃,應采取以下措施降溫:減少飼養床基料厚度;室外飼養床則加蓋遮陽棚;勤用涼水噴灑飼養床、地面。酷暑天氣,飼養床的溫度不得超過32℃。
初秋露水濃重的季節里,夜晚要揭開覆蓋物,讓蚯蚓大部分爬出土表層,享受露水的潤澤,這對交配、產卵、生長均有好處,晚秋天氣開始轉冷,要做好防寒準備。
冬季,如氣溫低于10℃,應采取以下措施增溫保暖:將秸稈堆的高度增加到1.5米~2米,覆蓋塑料薄膜,最好摻入馬糞、牛糞之類發酵產熱的飼料。2、濕度的控制。基料濕度的大小直接關系到蚯蚓的生存繁衍,秸稈蚯蚓最適宜的土壤濕度為20%~30%,如棲息于已發酵的秸稈中,則秸稈的濕度適宜含水率為60%~70%。一般在管理過程中,每隔15天~20天噴水一次即可。3、氣流的控制。蚯蚓養殖的全過程均需充沛的新鮮空氣,為了保持飼養床始終處于疏松透氣狀態,可采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過規定高度,必要時予以削減。飼養一段時間后可適當翻動一次基料,將上、下層基料翻動、調換位置,即可使下層基料疏松透氣,又有助于上、下層基料濕度趨向一致。4、飼養密度。秸稈蚯蚓的密度一般應掌握在夏季宜稀(性成熟的蚯蚓每平方米10000條左右),冬季宜密(每平方米20000條左右);有條件精細管理的宜密,無條件精細管理宜稀。
剛孵化出的幼蚓每平方米放養40000條為宜,一個月以后可調至20000條,一個半月以后調整到10000條直至采收。蚯蚓群體密度過小,雖每條蚯蚓的增重倍數較大,但種群單位面積的產量低,經濟上不合算。
五、采收
1、篩選法。自制兩個大小相同的兩個篩,兩個篩面采用大小不同的篩孔,一個孔眼直徑3毫米,一個孔眼直徑1毫米,然后用合頁折疊起來,上孔大下孔小,將大小蚯蚓、蚓糞、飼養基一起倒入。將篩放在日光或燈光下,使蚯蚓鉆過篩孔落到細篩上,小蚯蚓則再通過細篩孔落到下面的容器里,這樣剩在篩具上面的是蚓糞和土,這種方法勞動強度小,適合于室內使用。2、密耙法。此方法最為簡捷,用一塊木板釘上齒距為1.5厘米~2厘米,長為15厘米的釘齒,裝上手柄,鐵釘像耙齒一樣。用自制手耙輕輕地疏松飼養基,迫使蚯蚓向下層鉆,這時可取上層蚓糞,逐層向下刮取,最后剩到床架底部的蚯蚓可集中采收。
六、運輸
大批量高密度運輸蚯蚓時,可采用低溫處理的運輸方法。一般可將載體置于冰下,使載體的溫度穩定在0℃~10℃之間,其具體方法如下:在硬質泡沫箱中裝入膨脹珍珠巖顆粒與10%的膨脹珍珠巖營養載體的混合物,加入0.3%的長效增氧劑。投入蚯蚓,投入量按每立方米載體80萬條~100萬條。待蚯蚓全部鉆入載體中后,在載體表面放置一個“井”字形木架,木架上安放冰塊。20厘米厚的冰塊用打有針孔的無滴塑料薄膜包裹3層~5層,安放在木架上,一般每立方米載體放入0.3立方米的冰塊即可。封好箱口,交付運輸。
七、病蟲害防治
1、毒氣中毒癥。病因:載體底層老化直至腐敗,且長時間不透氣,使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懸浮于基料之間,導致蚯蚓缺氧而涌向表面,繼而厭氧性腐敗菌、硫化菌等發生作用,使大量的硫化氫、甲烷等毒氣不斷溢出,造成蚯蚓中毒而死。癥狀:病初蚯蚓大量涌出基料表面,有明顯的逃離趨勢;繼而發現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癱瘓,背孔也排出黃色或草體液,大面積成團死亡。防治方法:平時應注意基料的通風,勤更換基料以及清除蚓糞。一旦出現病癥應迅速減薄料床,將有毒飼料撤去,鉤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糞吸附毒氣。
2、萎縮癥。病因:基料溫度長期低于18℃或高于28℃以上造成代謝抑制;蚓池太小,基料過薄,導致遮光性差,蚯蚓長期受光,影響體內外生化作用紊亂。癥狀:蚓體細短,色澤深暗,反應遲緩,并有拒食反應。防治方法:加強生態環境和微生態環境的良性平衡的管理,將病蚓分散到正常蚓群中混養,使之恢復正常。此癥為管理失控所致,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后果。
3、鼠、蛇、蛙類。在養殖棚舍內堵塞漏洞,加設防護罩蓋,棚舍周圍撒布生石灰形成一道防線,防止它們侵入。
4、蜈蚣、螻蛄、黑蛞蝓。利用它們夜間覓食的特性,于晚上9時~10時人工捕捉,或在其活動處撒布高錳酸鉀予以殺死。
5、螞蟻。放養蚯蚓前,可在養殖設施四周撒布3%的氯丹粉或2.5%的七氯粉,每平方米用藥25克~45克(勿施藥過量,以免誤傷蚯蚓)。高溫季節及幼蚓飼養床宜少施,撒藥后一般可保持有效期15天左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