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全程優化飼養從妊娠母兔開始,加強營養,促進胎兒毛囊的發育。仔兔出生后,每窩選留5只左右,保證仔兔生長發育所需的乳汁;在有條件的場戶,可用新西蘭白兔、加里福尼亞兔、日本大耳兔等肉兔品種代養,對仔兔進行特培優育。生長前期皮兔,應采取與肉用兔生長階段相近的日糧標準;3月齡后,可適當降低營養水平,但在取皮前1個月,每千克日糧中的粗蛋白含量應不低于16%,含硫氨基酸為0.5%,并注意添加皮兔專用添加劑。條件允許,還可添加1.5%~2.0%的動植物油。
(二)嚴格選種,優化選配首先根據本場的種群規模和實際情況,制訂出科學的選育計劃、選配制度和嚴格的淘汰制度,嚴禁近親繁殖。選種時,將個體選擇、系譜選擇和后裔選擇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按照一定的程序嚴格進行測定、篩選。在規模較大的場(戶),可根據種兔的體型、被毛品質等具體情況,將其分為體大系、皮優系等不同特點的“品系”,各自進行選育。待“品系”育成后,可利用“品系”間“雜交”,使后代兼備兩個“品系”的特點。并且由于“品系”間的親緣關系較遠,通過“品系”間交配,也可避免近親交配。
(三)定期更新血緣當獺兔群自群繁育一定時期后,難免有程度不同的親緣關系。為避免因此而帶來的不良影響,可考慮每隔一定時間從外地引進一定數量優秀的種公兔,進行血緣更新。特別是對一些規模較少的獺兔場(戶),血緣的更新尤為重要。一般可每隔2~3年,更新一次。
(四)推廣人工授精技術在較大規模獺兔場、獺兔專業村以及獺兔生產重點縣市,推行人工授精技術,充分發揮少數優秀種公兔的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高一個種群乃至一個地方獺兔群的質量。
(五)安排適宜的繁殖強度和配種計劃獺兔的繁殖性能特別是其泌乳力和母性較差,極不適合早配和頻密繁殖。一般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獺兔適宜的初配年齡為6~7月齡,初配體重為3.0千克,最低不能低于2.75千克。在有肉兔作保姆兔的條件下,獺兔可采取半頻密繁殖,年繁殖6~7窩;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年繁殖窩數以4~5窩為宜。
(六)科學管理皮兔應籠養,忌地面散養;幼兔斷奶后,按性別和籠位大小分窩,每窩2~3只,3月齡以上應單籠飼養。保持兔籠清潔、干燥,杜絕影響兔皮質量的諸多疾病,如霉菌病、疥螨病、兔虱、跳蚤、皮下膿腫、腳皮炎等。一經發現,及時隔離治療,并對病兔籠徹底消毒。
(七)適時取皮南方每年12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北方為每年的11月份至第二年的4月份為獺兔皮最適宜的取皮季節。在其它季節,非換毛期的青年獺兔視情況亦可取皮。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體重達2.75千克以上的5~6月齡兔為獺兔適宜取皮年齡,在飼養條件較差時,可放寬至7~8月齡。
(八)適法取皮正確的取皮方法是先禁食8~12小時,只飲水。
宰殺時,可采取頸部移位法,一手握住兩后肢,另一只手握住兔頭,使頭盡量后仰,同時用力直拉,聽到頸椎錯位的聲音即可。亦可用木棒猛擊后腦致死。處死后應先剝皮,后放血。剝皮時,一般可將一后肢倒掛于高處,用利刀從跗關節沿大腿內側,通過肛門單向將兔皮挑開后,剝離毛皮,切斷尾根,將毛皮向側下方拉拖至兩前肢,將前肢抽出至腕關節處切斷,再剝頭皮至眼或在頭頸結合處切斷皮張。兔皮剝下后,應仔細將上面附著的油脂塊、淋巴和結締組織去除。除油脂時應注意,要小心謹慎,不能傷及皮膚,造成“刀洞”。
(九)適法晾曬與保存獺兔皮取下后應及時晾曬。晾曬時應沿腹中線剪開,毛面向釘板自然展開,四周用小釘固定。為防蠅、防蛀,可在肉面均勻抹一層細鹽。獺兔皮在剪開、固定、晾曬和保存時應注意,一是不能偏離腹中線,以免導致“歪皮”;二是不能為了增大皮張面積而使勁硬拉,造成“撐板”,三是要固定好,以免造成毛邊蜷縮發熱掉毛,產生皺板皮而影響面積;四是嚴禁曝曬,以防止因油燒、干裂和滲油等現象的發生而使毛皮變質,甚至失去利用價值;五是應將毛皮毛面對毛面、肉面對肉面存放,并在皮張間放些防蟲粉;六是應放于干燥通風處保存,并經常檢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