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飼育標準
養蠶生產上習慣于將依據不同的飼育方式方法而研究制訂的主要技術要求,稱為飼育標準或飼育參考表。如"小蠶炕床三回育飼育標準"、"地蠶條桑育飼育參考表"等。飼育標準或飼育參考表的內容,一般包括齡別、日期、飼育溫濕度、給桑時刻、給桑回數、給桑量、蠶座面積、技術處理要點等、小蠶期還要增到調桑尺寸,大蠶期則要注明要芽葉、片葉還是條桑。
各齡用桑標準
幼蟲期蠶體水分率,蟻蠶為75%,到一齡齡末上升到85%;此后較穩定地保持在85%…88%之間,至五齡第3蠶開始下降,熟蠶時降低到75%上下。蠶體干物質化學組成的分析數據,不同齡期對給與桑葉的質量要求是有差異的,蠶對水分、營養分的要求相結合,則構成各齡用桑選采的標準、原則;小蠶特別是一二齡用桑,要求軟嫩適熟含有較多的水分和蛋白質;隨著蠶齡的遞增,所用桑葉的碳水化合物宜逐步增加,水分和蛋白質含量可逐步減少。而桑葉的水分,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又與在枝條上的著生部位即葉位有關,從梢部到基總,其水分、蛋白質逐步減少,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相應增加。因此,各齡用桑選采標準以湖桑為例一般為:第一齡選采芽梢頂端由上而下的第3、4片葉,葉色為將轉濃綠色;第二齡選第5、6片葉,葉色為剛呈濃綠色;第三齡起可采三眼時,時色為濃綠色;第四五齡除餉食時注意選用軟嫩一些的桑葉外,可采用三眼葉、新梢葉或條桑喂飼。
飼育溫濕度
蠶屬于變溫動物,其體裁溫受環境溫度所支配,無氣流時體溫略高于外溫(不超過1攝氏度)有氣流時體溫略低于外溫。一般認為對桑蠶生長發育較為適合的溫度范圍為20…30℃.在這一發育適溫范圍內,小蠶期宜偏高,大蠶期宜偏低。各個齡期的最適飼育溫度,一齡為27…29℃,以后每齡降低1℃左右,至五齡為22…24℃;各齡眠中,宜比食桑時降低1℃左右。長時間接觸30℃以上高溫或20℃以下低溫,都會擾亂蠶的生長發育,應盡量避免飼育的相對濕度,一二齡80%…85%,以后逐齡降低降低5%左右,五齡時以75%為宜。過濕或過干,都會影響蠶的發育經過與健康狀況。
飼育方法
又稱飼育方式或飼育型式。養蠶生產上通常將具備某種特點的飼育方式方法,簡稱為"**育"。例如,按每日給桑次數數劃分,在4次以下的統稱少回育,并細分又有四回育、三回育、二回育與一回育;按飼育場所劃分在正式建筑物之外飼育的統稱屋外育,在屋外利用土坑底面當蠶座、上搭棚架遮蓋的叫土炕育,利用林蔭搭建飼育棚架的則叫林中育或林蔭;用蠶匾當蠶座的叫蠶匾育,搭好蠶架鋪上蘆廉將蠶座固定,不好隨意活動的則稱作蠶臺育;蠶室地表或地下設有加溫火炕、煙道,專門用來飼養小蠶的叫做炕床育,其中面積較大、飼育容量較多的又叫做炕房育;給桑后為防止桑葉萎凋而覆蓋防干紙育,至六七十年代起改用聚乙烯塑料薄臘覆蓋則稱作塑料薄膜覆蓋育;以給予桑葉的形態劃分,給予片葉的稱片葉育,給予全芽的稱全芽育,給予條桑的稱條桑育;以飼料劃分,用桑葉喂養的叫桑葉育,用人工飼料飼養的叫人工飼料育有時則把幾種特點結合起來。定下一個名稱叫法,例如:小蠶炕床三回育,地條桑育,小蠶片葉立體育,稚蠶人工飼料等。
種繭育
用于產卵制種的蠶繭稱為種繭,以獲得制種用繭為目的養蠶生產則稱為種繭育。種繭育同時飼養中國系統與日本系統的純種或原種,所兒得的種繭中系呈短橢圓球形,日系呈現束腰形。
絲繭育
用來繅絲的蠶繭稱為絲繭,以獲得繅絲原料為目的養蠶生產則稱為絲繭育。絲繭育飼養中國系統與日本系統的一代雜交種,所獲得的蠶繭一般呈現長橢圓形。
蛾區育
以一只雌蛾所產的蠶卵為一個群體,計量單位為蛾或蛾區。以蛾區為單位分別飼養,稱為蛾區育,也稱單蛾育。1個蛾區有400…500粒是蠶鐓,飼養后可獲得4-粒左右的蠶繭。蠶品種選育階段多采用蛾區育;蠶種繁育技術操作規程規定,飼養原的原母種繁制原原種進,必須采用蛾區育。
蟻量育
將數個蛾區乃至數十個蛾區孵化出來的蟻蠶混合,秤取一定重量的蟻蠶為一個飼養單位,稱為混合蟻量育或蟻量育。飼養原原種繁制原種,采用定蛾區1克蟻量育;飼養原種繁雜交種,采用28蛾框制原種或散卵原種4克蟻量育。飼養雜交種以盒計算,每盒約10克蟻量。1克蟻量約有蟻蠶2100…2300頭。
人工飼料育
蠶的人工飼料,是相對于桑葉這一天然的稱呼,泛指經過加工制作的各種飼料,用人工飼料飼養稱為人工飼料育。混有桑葉粉的人工飼料叫混合飼料,不含桑葉粉但含有部分其他蠶然食物的人工飼料叫準合成飼料,由氨基酸等純學化學物質組配的飼料叫合成飼料。目前已經在生產上應用的主要是混合飼料,合成多用于科學研究。混合飼料一般由桑葉粉、脫脂大豆粉、淀粉、蔗糖、纖維素、瓊脂、維生素、無機鹽混合物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粉末狀,經加水攪攔、蒸煮冷卻成形,可用刀削成片狀、夭狀、給蠶喂養。使用人工飼料養蠶,除要注意飼育環境的衛生,力爭做到在無菌條件下飼養。由于飼料成本高、飼育環境條件要求嚴,一般只用于小蠶飼養,其中大多數為1…2齡工人飼料育,3齡后改為桑葉育。目前正在對人工飼料育進一步研究中,其目的是力爭經濟效益不低于用桑葉為飼養的絲繭育。
小蠶共育
養好小蠶對蠶繭的高產穩產關系極大,俗語說"養好小蠶一半收"。小蠶期對桑葉質量、飼育環境的溫濕度、飼育管理技術水平、桑葉量相對較少,但所需的蠶室蠶具與勞力、桑葉量相對較少,所以國內外普遍采取將小蠶集中起來,共同飼養的方式,簡稱小蠶共育。小蠶共育有利于小蠶期間的消毒防病,有利于節省蠶室加溫燃料。節省桑葉和勞力,有利于貫徹飼育技術措施,確保小蠶生長發育健康齊一,是一種帶有專業化,企業化、留校取消取消的經營方式。小蠶一物質財富需建有標準較高的小蠶共育室,培養技術熟練。責任心強的共育人員隊伍,有條件的地方還設有小蠶專用桑園。共育時間分1…2齡共育和1…3齡共育兩種,至3齡或4齡再分發給農戶飼養,中國目前的小蠶飼育形式較多,有鄉村集體經營的小蠶共育中心或共育室,有在蠶農自愿結合為基礎組合進行的聯戶共育,也有以具備一定技術水平和設備條件的蠶農為主體承包經營的小蠶飼養專業戶。
激素養蠶
激素養蠶的嚴格含義是指昆蟲激素及其類似物在養蠶生產上的應用。桑蠶與其他昆蟲一樣,具有調節控制生長發育、蛻皮、變和滯育等功能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現已查明家蠶的腦、咽側體、前胸腺與咽下神經節能分泌出腦激素(BH)或促前胸激素(PTTH),保幼激素(JH),蛻皮激素(MH)和滯育激素(DH)。正是這些激素的主導作用或共同作用,對蠶的一生進行有效調控。在上述幾種激素中,研究較為深入的保幼激素與蛻皮激素,已于70年代開始應用于養蠶生產。例如,在5齡第3d體噴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類似物,只要劑量適當,可使5齡經過延長1d即延遲1d老熟,蠶繭與繭絲產量相應增加10%左右;在見熟時添食從牛膝等植物中提取的植源性蛻皮激素,可使齡期縮短半天左右,促進老熟上蔟齊一,并可節省5%左右的用桑量。有些地方的蠶農針對保幼激素可延長齡期,增加用桑和蛻皮激素可縮短齡期,節省用桑的功用,編了一句順有溜:"兩種激素拿在手,缺葉余葉不用愁"。80年代后期,國內外的研究人員又發現咪唑類化合物具有促進幼蟲早熟變態的作用,并把這類化合物稱為抗保幼激素(AJH)。這項研究成果也已開始在生產上應用。目前一般采取從3齡或4齡餉食開始連續48h添食AJH,可使二化4眠5齡的蠶品種改變成3眠4齡,即減少1次眠和1個齡就能老熟吐絲結繭。與正常的4齡5眠蠶相比,3齡添食的齡期經過縮短5d以上,全繭量約為5齡蠶繭的65%左右,繭層量約為50%左右,繭絲長相仿,繭絲纖度變細僅及正常蠶繭的60%--70%(約1.5-2.0D);如果4齡添食,則繭子更小更輕,繭絲纖度可細至1.0D左右。生產上正在進行利用抗保幼激素誘導3眠蠶生產細纖度原料繭的批量試驗。
上蔟
將熟蠶收集,移放到蔟具上,讓其吐絲營繭的作業過程稱為上蔟。上蔟方法有四種:
(1)人工拾取法,由人工逐條拾取適熟蠶,再將適熟蠶撒放到蔟上,這種方法費時費工,一般用于種繭育,絲繭育始熟階段也采取人工拾取的辦法,但到了盛熟即大批熟蠶出現時多數采取別的辦法上蔟;
(2)自然上蔟法,利用熟蠶有背地性、喜向上爬的特點,在盛熟階段將蔟具直接放置在蠶座上,讓熟蠶自動爬上蔟具吐絲結繭,此法效率高,但易產生在蠶座中作繭的現象,同時必須特別注意通風排濕,不然會使繭質受到影響;
(3)振落上蔟法,壯蠶期采用條桑育者,可以將上層桑條取出,振落熟蠶,收集上蔟;
(4)網孔收集法,盛熟時在蠶座上覆一層打孔塑料薄膜,利用熟蠶向上爬的特性,將鉆孔爬到膜上的熟蠶收集起來上蔟,這一方法在中國一些主蠶區正逐步推廣。
上蔟適期
應以適熟蠶上蔟,過早過遲上蔟均會對蠶繭產量質量帶來不利影響。未熟蠶上蔟即止蔟過早,會增加不結繭或蔟中死蠶,繭層薄,絲量少,并因群體結繭速度不一產生遲結繭蠶的排泄物污染早結的蠶繭而造成繭色不潔;過熟蠶上蔟即止蔟過遲,則會浪費一部分絲量,多結雙宮、柴印、薄皮及不正形繭。
上蔟密度
指單位面積或單只蔟放置熟蠶的數量。蜈蚣蔟每平方米上熟蠶450-500條,折蔟每平方米上400-450條,過稀不經濟,過密則會影響繭質和上繭率。方格蔟蔟片,每片有156個孔格(縱13孔、橫12孔,孔格為3×4.5cm,深3cm),上蔟時以孔格數的80%-85%計放熟蠶為宜。
蔟中管理
包括蔟中環境與蔟中保護,妥當與否長繭質關系極大。在適熟上蔟、密度合理的前提下,蔟中關鍵是要抓好蔟室溫度、濕度、光線和氣流管理。溫度以24℃左右為宜,過高,熟蠶急于營繭,易增加又宮繭緩慢,且易增加薄頭繭和不結繭蠶。俗話說"二斤熟蠶一斤繭",蔟中熟蠶排放的糞尿、吐絲過程中散發的水分數量大,溫度自然而然升高。濕度過大嚴重影響蠶繭的解舒,還會增加死蠶和不結繭蠶。所以蔟室的相對濕度應設法控制在75%左右,并使室內有一定的氣流。熟蠶有一定的趨光性,但又忌避100L以上的強光。蔟中管理總的要求是:溫度以24℃為中心,上蔟初期宜適當偏高,待繭形形成后可適當降低;濕度以75℃為宜,切忌悶濕;上蔟初期避免強風直吹,經一晝夜繭形已初步形成之后,應開門開窗加強通風換氣,使室內有0.5-1.0m/s的風速,以不斷排出散發的濕氣;光線宜均勻薄明;環境要求靜寂,盡量避免各種振動。
吐絲營繭
5齡末期的熟蠶,絲腺腔內充滿液狀的絲物質,此時蠶體頭胸部昂起在蠶座上徘徊,左右搖擺吐出絲縷,尋找營繭場所。吐絲營繭是蠶的一種本能習性。熟蠶上蔟后的吐絲營繭過程,大致可分成四個時期:一是結制繭網,作為正式結繭的支架;二是結制繭衣,使之出現繭形的輪廓,繭網與繭衣的絲纖維都比較凌亂,不能繅絲,只能作絹紡原料;三是結制繭層,也即可以用于繅絲的主要部分;四是結制蛹襯。吐絲速度,在24℃時平均1.1cm/s,從上蔟開始到吐絲終了約需60-70h。吐絲排列的形式,雜交種一般外層為S形,至結制繭層階段改為∞形。
采繭
將結好的蠶繭從蔟上采摘下來稱采繭。除用方格蔟上蔟者可用機械化、半機械化采繭器外,用其他蔟具上蔟一般只能用手工摘采。蠶從老熟開始經3d左右吐絲終了,再經2-3d蛻皮化蛹,剛蛻的蛹齡日的增加,體色逐步轉為淡黃色、黃色、淡褐色,玉茶褐色,體壁也逐漸變硬。一般以蛹體色轉為黃色時視作采繭適期,即春蠶期在上蔟后第6-7d、夏秋蠶在第5-6d,晚秋蠶在第7-10d方可采繭。未化蛹時采繭即為俗稱的毛腳繭,烘繭時不易做到適干均勻;剛化蛹時采繭,因蛹體過嫩容易受傷出血,因而污染繭層,造成內印繭;采繭過遲,當蠶期寄生蠅蛆時會增加蛆孔繭。采繭宜輕采輕放,邊采邊選,將上繭、次繭、下繭分類擺放。采下的蠶繭及時薄灘于匾中,厚度以2-3粒蠶繭為好,過厚會引起發熱從而影響繭質。
選繭
一般分二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指蠶農在交售鮮繭前進行先繭,采繭時要求將普通繭、雙宮繭和印爛繭分別擺放、交售、采選好的鮮繭出售時,裝繭的筐、簍中要插放氣籠或干稻草,做到松裝快運;運輸途中應盡量減少振動,以避免蠶蛹出血,并應設法防止日曬雨淋。第二階段是指繅絲廠在購回干繭后于煮繭繅絲前進行選繭。這次選繭,需先將繭衣剝去,成為光繭后再根據繅絲工藝要求,先除不能上絲車繅絲的次下繭。
鮮繭
是指從蔟采下,尚末進繭灶進行烘干處理的蠶繭。鮮繭采下至羽化出蛾只有7-10d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必須進行殺蛹干燥處理,成為干繭后供作繅絲原料繭。鮮繭的全繭量依蠶品種,飼育季節地區和飼育技術而異,其范圍在1.5-2.5g,繭層率約為20%--25%.
鮮繭分類
采繭時要求邊采邊選,將普通繭、雙宮繭與屑繭分別擺放、分開交售、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蠶在一個繭內吐絲叫雙宮繭或同宮繭,這種繭繭形大繭層厚,但繭絲交錯難以順序解離,只能繅制特殊用途的雙宮絲或制作絲綿等短纖產品。屑繭是指印頭、爛繭、薄皮繭等嚴重不良繭。除去雙宮繭、屑繭外的鮮繭統稱普通繭,在蠶繭收購上又稱為統號繭。交售評繭時,一般要根據繅絲工藝的基本要求抽樣選繭,計算出可以繅絲的上繭比例即上繭率,作為計價的依據之一。
干繭
是指已進行烘干處理的蠶繭。對鮮繭進行烘干處理的目的在于殺死蠶蛹,防止出蛾、霉變,以便于長期貯放、運輸和繅絲加工。使蠶繭干燥的方法有多種,生產上一般采用熱空氣干燥法,所以通常把蠶繭干燥稱作烘繭。烘到適干程度的干繭,其重量約為鮮繭重量的40%--45%,也即250-220kg鮮繭烘成100kg干繭,習慣稱烘折250-220kg。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