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柞蠶軟化病是柞蠶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國各主要柞蠶區均有發生,給生產帶來了巨大損失。據資料記載,該病在1959~1965年曾猖獗一時,發病率高達30%~40%,嚴重時達60%以上,因軟化病發生嚴重,蠶民往往養蠶途中并把下山。20世紀70~90年代該病得到了很好控制,然而近幾年又有抬頭趨勢。據調查,平均發病率為20%左右,嚴重時達50%以上,成為近幾年柞蠶減產的主要因素。為此,我們對柞蠶軟化病回升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進而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其危害。
1柞蠶軟化病抬頭的原因
1.1蠶種質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養蠶是山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市場價格好使得蠶民養蠶積極性普遍高漲。繁、制種單位陡然增多,粗繁濫制、假冒偽劣現象時有發生。蠶種市場出現了種級混亂(名不符實、制種混亂、誰都能制)、種繭混亂(誰都能繁)的現象。加之蠶種監管力度不夠,蠶民質量意識不強,貪圖便宜,以劣質蠶種投入生產,造成軟化病發生嚴重。有養蠶經驗的蠶民都知道“稀屎腚留根”的道理。柞蠶軟化病鏈球菌寄生到蠶消食管以后,重者腸壁潰爛而死,輕者照常結繭、化蛹、出蛾,而且隨蛾產卵,病菌附著在卵面上,當蠶兒孵化咬食卵殼時便把病菌食進,導致發病。所以,軟化病的發生與蠶種質量有著密切關系。同等條件下蠶種越好,軟化病越輕;蠶種質量下降,形成先天不足,是導致軟化病抬頭的最主要原因。
1.2種卵消毒采用氫氧化鈉-鹽酸(硫酸)卵面消毒的方法是控制柞蠶軟化病最有效的措施。以往由于重視膿病和微粒子病防治,多采用較方便的甲醛液進行卵面消毒,有些蠶民不會或不敢用氫氧化鈉洗掉粘液腺再消毒,使得卵面消毒達不到理想效果。卵面消毒作為養蠶防病的關鍵環節,因方法不當,不能徹底消滅卵面病源菌是導致軟化病發生的又一個原因。
1.3技術管理制種和養蠶人員不斷變化,蠶業生產技術普及相對滯后,導致管理技術上粗放。制種時,不能及時提蛾,筐內放蛾過多,造成蛾體相互抓傷或機械損傷,病源通過傷口侵入蠶體而發生軟化病;保卵溫度、濕度不適宜或低溫保卯時間過長,卵內營養物質消耗過多,蠶體虛弱誘發蠶。回澏啻址,樹葉吃光,掠奪式生產,造成蠶兒“竄枝滑樹出倒流”。
1.4氣候近些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氣候變化異常,蠶期經常出現的高溫干旱、低溫寡照現象,影響蠶兒正常生長發育。蠶兒發育遲緩,長眠不起,誘發軟化病的發生。
2柞蠶軟化病防治措施
2.1加強蠶種管理,提高蠶種質量供種單位要嚴格按照良種繁育規程繁種,不合格的蠶種堅決不出場。用種單位或蠶民要精心選擇蠶種,選擇正規場家繁制的蠶種,選用上代放養技術好、發病輕的蠶種。加強蠶種管理力度,整頓蠶種市場。提高蠶民質量意識,嚴禁偽劣蠶種投入生產。
2.2重視卵面消毒做到完全徹底。目前從綜合防病角度看,春季卵面消毒采用氫氧化鈉-鹽酸(硫酸);秋季采用鹽酸、甲醛混合液消毒,蠶種場和有技術條件的單位采用氫氧化鈉-鹽酸(硫酸)-甲醛復式消毒方法。消毒藥品原藥濃度、消毒液濃度、消毒時間、溫度必須準確,并且消毒后種卵進入無毒場所,不能出現再感染現象。
2.3加強生產管理,提高放養技術①多掛種,嚴選蛾,淘汰末批蛾和二夜卵,提高蠶種質量。②加強制種管理,杜絕蛾體抓傷和創傷,減少染病機會。③重視卵期保護,低溫保卵時間不超過12天,卵期經過不超過30天。④春蠶收蟻要及時;室內養蠶密度要合理,避免小蠶聚集,相互抓傷。⑤根據氣候特點,靈活掌握放養樹齡、坡向、密度和剪移次數,及時勻蠶、移蠶,做到良葉飽食。⑥對病、弱蠶及時淘汰;病蠶尸體及時剪掉、掩埋,避免擴大傳染。
2.4加強蠶業技術普及發放技術資料和培訓養蠶人員,使廣大蠶民真正掌握科學養蠶技術,更好地控制柞蠶病害的發生,使柞蠶生產持續、穩步發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