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飼養桑蠶,選擇多產優質蠶繭是豐產豐收的關鍵。在飼蠶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會產生很多次繭而降低養蠶效益。為了避免產生次繭,提高上繭率,降低次繭率是進一步增加養蠶戶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現將預防產生次繭的相關技術要點簡介如下:
1加強飼養管理
1.1小蠶用塑料薄膜覆蓋飼育,既保持桑葉新鮮,又促進幼蟲喜食,有利于幼蟲良桑飽食,提高幼蟲體質,增強抗病性。
1.2收蟻結束后,要及時喂葉。出現眠起不齊時,應分批飼養。在飼養大蠶時,宜薄飼、勤喂葉,達到稀座,幼蟲飽食。
1.3由于長期在同1場所養蠶,病原積累多,擴散面大,因此,要徹底消毒,做好消毒工作。方法:先清掃,而后洗刷消毒,室內、室外用漂白粉配成含有效氯1%的濃度藥液噴灑。
1.4高溫悶熱天氣對將眠、眠中、將起幼蟲危害最大,因此在飼養大蠶時,蠶室門窗要經常開放,進行通風,有利于幼蟲生長發育。
1.5如果遇到長期高溫干燥天氣,要經常往墻壁噴灑涼水。多給幼蟲吃水葉、薄葉、勤喂,保證每次飼喂新鮮葉。
1.6如果遇到低溫多濕天氣,室內要加溫排濕,并及時開窗換氣。蠶座要稀,勤清除蠶糞。飼喂水分少的桑葉。
1.7遇到雨前悶熱天氣時,要開窗通風,并飼喂新鮮桑葉。在降雨、風大時,要及時關門窗,待風稍弱后,再開門窗換氣,要保證幼蟲良好的棲息環境。
2預防產生次繭
2.1雙宮繭
2.1.9產生原因幼蟲作繭時,在蔟具上面投放的熟蠶太多,人為造成兩頭以上熟蠶擠作雙宮繭。
2.1.2危害性該繭絲頭混亂,繅絲時上車率低,繅絲難度大,絲質粗糙,品質下降,此繭只能作為次繭收購。
2.1.3預防措施在熟蠶上蔟時,要選用方格蔟或塑料折蔟,做到適熟上蔟,1頭熟蠶1個作繭位置,上蔟熟蠶不能過老,要做到及時上蔟。
2.2薄皮繭
2.2.1產生原因幼蟲期沒有達到良桑飽食,其幼蟲造絲量少。作繭期室內濕度大,溫度偏高,錯過熟蠶最佳吐絲時間而產生薄皮繭。
2.2.2危害性由于繭殼軟綿,繭層疏松而薄,無法繅絲或產絲量少。
2.2.3預防措施要做到幼蟲良桑飽食,防止饑餓上蔟。幼蟲期要注重防病,提高幼蟲健康度,防止幼蟲帶病上蔟。對蔟具上面的游蠶及落地熟蠶,要及時揀起用清水洗后另上新蔟,防止室溫度偏高、濕度偏大。
2.3穿頭繭
2.3.1產生原因是由于幼蟲期防蠅工作不當造成蠅蛆繭,熟蠶作繭期高溫多濕,熟蠶咬破繭殼造成繭1頭或2頭穿孔。
2.3.2危害性由于此繭絲斷,不能正常繅絲,且影響養蠶的經濟效益。
2.3.3預防措施幼蟲期要作好防蠅工作,防止蠅蛆繭;作繭室要防止高溫多濕,避免熟蠶悶熱而咬破繭殼鉆出造成穿頭繭。
2.4污染繭
2.4.1產生原因蔟中熟蠶過密,清除熟蠶糞尿不及時,患有病害熟蠶上蔟,造成繭殼內外污染,繭殼表面形成黃色斑跡。
2.4.2危害性此繭繅絲時產生花絲,絲質較差,品質低。
2.4.3預防措施蔟中熟蠶繭殼形成后及時清除熟蠶糞、墊紙,保持室內適溫干燥;幼蟲期防好病害,防止病害熟蠶上蔟,避免熟蠶死后污染繭殼;采繭時要輕采、輕放,防止摔傷繭內的蛹體,造成蛹液污染繭殼。
2.5柴印繭
2.5.1產生原因由蔟具材料太硬及上蔟熟蠶太密而產生柴印繭。
2.5.2危害性此繭不能繅絲,即使繅絲產絲量也低。
2.5.3預防措施應避免用麥、稻秸稈等硬材料作蔟具,要選用方格蔟或塑料折蔟做營繭蔟具,提高優繭率,并按蔟具標準容量投放熟蠶,保持蔟內熟蠶不能偏密。
2.6毛腳繭
2.6.1產生原因幼蟲期患有病害,結繭后不能正常化蛹,成病死毛腳繭。
2.6.2預防措施要適時采繭。
2.6.3鑒別方法采樣繭搖動聽到清脆聲表示已化蛹結束。也可用剪刀將繭削口,見蛹體變成黃褐色,是采繭適期,否則就是毛腳繭。
2.7避免混繭
在采繭時,把上繭、次繭分別攤放、提高蠶繭質量,確保蠶繭優質交售,嚴防采售混等繭,造成不良的經濟損失。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