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鴿瘟
本病由鴿I型副粘病毒引起,死亡率較高。表現神經癥狀、搖頭、常有拉稀。剖檢可見
腺胃有出血點,腸粘膜出血。
防治:①定期用0.3%過氧乙酸帶鴿噴霧消毒,用0.5%過氧乙酸對棚舍、環境進
行消毒。②用鴿I型副粘病毒滅活苗預防注射,每羽肌注0.5毫升,一般在乳鴿30日齡
后注射,注射后15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6個月。③引種必須從無鴿瘟鴿場引進,隔離
飼養2―3周后才可轉人生產鴿舍。
2.鳥疫
鳥疫由鳥衣原體引起,屬人畜共患傳染病。5―7月和10―12月為多發,主要通過糞
便、口腔內黏、鴿乳等傳染。急性型常發生于幼鴿,死亡率可達80%。病鴿精神不振,食欲減退,腹瀉,多呈單側結膜炎、鼻炎,呼吸困難,胸肌皮膚呈藍色,剖檢可見肺炎、肝脾腫大、肝表面有淡黃色壞死灶、心臟肥大等。
防治:發現疫情應立即隔離,及時治療。治療可分別口服金霉素、四環素、紅霉素,以金霉素療效較好,每千克飼料拌入金霉素0.4―0.8克,連用5天,停2天,再用5天。混合感染霉形體時,用0.8克泰樂菌素加在1千克水中飲服2―3天。
3.鴿痘
鴿痘多發于各日齡,對雛鴿與青年鴿危害較大。有皮膚型和黏膜型兩種。①皮膚型鴿痘癥狀:口角、眼臉、肛門、腳趾、少羽毛的皮膚處長出黃豆般結節,內含液體,3―4周后,痂皮脫落,留下灰白色疤痕,死亡率不高。②黏膜型鴿痘癥狀:口腔、咽喉黏膜紅腫,形成
一層黃白色假膜,導致采食、吞咽與呼吸困難,死亡率較高。多發于秋冬季節。
防治:搞好環境衛生,保持鴿舍干燥。預防可用雞胚化鴿痘弱毒疫苗,翅部刺種。治療:每羽病鴿口服金霉素50毫克。也可清除膿瘡,涂擦硫磺軟膏、碘甘油或用濃鹽水涂擦剝離結痂處。
4.鴿副傷寒
本病由沙門氏桿菌引起,又稱鴿沙門氏桿菌病,受涼、營養不良等為本病的誘發因素。①腸型:主要癥狀是腸炎、腹瀉,排惡臭稀糞。②關節型:多呈單側性關節腫脹,僵硬,以肘關節、踝關節多見。翼、腳麻痹,常見單側翼下垂。食欲減退,飲水增多,精神沉郁,閉眼昏睡。③神經型:病鴿頭頸歪斜,頭向后仰或作轉圈運動。剖檢病死鴿,可見腸粘膜麩狀潰瘍,個別病鴿肝臟輕度腫大,表面有少量黃白色壞死灶。
防治:搞好衛生防疫工作,對新引進的種鴿連喂3―5天金霉素,定期在飲水或飼料中投服抗菌素、維生素;淘汰患病鴿。發病鴿群可用呋喃唑酮(痢特靈)0.04%濃度拌料或0.0%飲水,連用3―5天,嚴重的飲服恩諾沙星、環丙沙星,每克純粉對水20千克,每天喂飲2次,連飲3―5天為一個療程,一般應重復2―3個療程。
5.鴿球蟲病
成年鴿多為蟲卵攜帶者,很少發病。而離巢3―5月齡雛鴿則易感染,死亡率較高。病鴿表現為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兩翅下垂,嚴重者排紅褐色糞便,鏡檢可見圓形卵囊,剖檢可見腸道粘膜充血。
防治:搞好鴿舍衛生,及時清除糞便,保持鴿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