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本病又稱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貉和多種毛皮動物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常呈地方流行,給毛皮貉飼養業帶來頗大經濟損失。
1.病原
本病病原是禽多殺性巴氏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球桿菌。組織涂片用美藍染色,菌體兩端濃染為其主要特點。本菌抵抗力不強。58℃20分鐘殺死,各種消毒藥都能很快殺死。
2.流行特點
麝鼠、貉、水貂、狐均易感,特別是幼齡毛皮動物最易感。
本病主要傳染源是喂患有巴氏桿菌病動物飼料及副產品。被污染飼料和飲水也可引起本病流行。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及損傷皮膚、黏膜感染。經消化道感染時,本病發生突然,很快波及大量毛皮動物。如經呼吸道感染,則呈現地方性散發流行。
3.臨床癥狀
本病多呈急性經過。一般病程12小時至2天,個別長達5~6天。貉常發生下痢,精神高度沉郁,食欲缺乏,有時嘔吐,步行搖晃,糞中有血液和黏液,可視黏膜青紫,消瘦。當神經系統遭到損害時,伴發有痙攣和高度收縮的咀嚼運動,常在神經病癥狀發作后死亡。還有個別病例出現心悸和呼吸快,體溫40.8~41.5℃。
4.解剖病理改變
在肋膜、心肌、心內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肺呈暗紅色,有大小不等點狀或彌散性出血癥。肺門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胃黏膜有點狀或帶狀出血,有時出現潰瘍。小腸黏膜有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癥,在腸腔內常含有血液和黏液。
5.診斷
據流行病學、病理解剖和臨床癥狀只能做出初步診斷。最后確診主要根據細菌學檢查。
6.防治
(1)預防:定期進行巴氏桿菌苗的接種。嚴格防止飼料污染,對可疑肉類飼料要熟喂。建立健全獸醫衛生制度,定期消毒,防止畜禽進入獸場。
(2)治療:抗巴氏桿菌病血清注射,成貉皮下注10~30毫升。青霉素肌肉注射,貉每只20萬~40萬國際單位,每天3次;也可以投給復方新諾明,按每千克體重0.2~0.3克,每日1次拌料喂服。連續投藥5~7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