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肝片吸蟲病也叫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蟲寄生于鹿的肝臟和膽管內而引起的寄生蟲病。本病以急性或慢性肝炎、膽管炎,并伴有全身中毒與營養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
[病原]:本病的病原為片形科片形屬的肝片吸蟲。成蟲體長20-30毫米,寬8-10毫米,柳葉狀,新鮮蟲體呈棕紅色,蟲體前端有三角形頭錐,口吸盤位于蟲體頂端,腹吸盤位于腹面肩部水平線的中央。肝片吸蟲為雌雄同體。
[生活史]:寄生在鹿等動物肝臟膽管內的肝片吸蟲,繁殖能力很強。產出的蟲卵隨膽汁流入腸道,和糞便混在一起,被排出體外,在適宜的條件下,蟲卵經10-15日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動,當遇到中間宿主椎實螺時,便主動鉆入螺體內,于螺的淋巴間隙內發育成胞蚴,繼而變為雷蚴,后經35-40日變成許多尾蚴。最后尾蚴鉆出螺體,游于水中,脫掉尾巴,以囊腺分泌物將其體部覆蓋,黏附于水草莖葉上或游浮在水中,形成囊蚴。當鹿等動物采食具感染力的囊蚴污染的水草或飲用污染的水時,便可發生肝片吸蟲病。
[流行病學]:肝片吸蟲病的流行常受自然因素影響,一般多雨的年份流行嚴重。因為雨水多有利于螺繁殖和蟲卵孵化,蟲卵在水中可存活5.5個月,在25-30℃條件下僅需10-15日即可孵出毛蚴。囊蚴很小,但抵抗力很強,26℃左右的水溫中能存活3個月以上。帶有囊蚴的植物與水被鹿采食后約半小時,幼蟲即在寄生的十二指腸內脫囊而出,經不同途徑進入肝臟。從囊蚴發育為成蟲仍需2-4個月,鹿感染后3-4個月左右,在其糞便中即可發現蟲卵,成蟲在鹿體內可存活數年。
病鹿和帶蟲者是本病的傳染源。同時,外界環境溫度、水和椎實螺也是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本病易在地勢低洼、沼澤地帶流行。多雨溫暖的秋季感染較嚴重,潮濕的年份則發生于夏秋兩季。
[癥狀]:本病重要的病理變化為貧血、腹水、胸水、脂肪變性。膽管受蟲體及其產生毒素的刺激而發生慢性炎癥與肥厚,若切開則見管壁擴張、肥厚。膽管內充滿黏稠的膽汁和蟲體。外觀肝表面凸凹不平。寄生數量少時,一般無明顯癥狀。寄生數量較多時,則表現為精神不振,貧血、消瘦,被毛粗亂,眼瞼、下頜、胸下、腹下水腫,反芻緩慢,初期拉稀與便秘交替,后期則糞稀如水,呈黑褐色。肝臟腫大,觸診有痛感,有時有黃疸,嚴重時因極度瘦弱而死亡。
本病的臨床癥狀主要取決于感染程度、鹿的營養狀況、年齡及感染后的飼養管理條件等。一般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兩種。
1、急性型:仔鹿多發,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黃疸,迅速貧血和出現神經癥狀等。一般3-5日死亡。
2、慢性型:最為常見。患鹿表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逐漸消瘦,瘤胃蠕動弱及反復出現前胃馳緩。營養障礙、貧血,頜下、胸前和腹下水腫,腹瀉。嚴重感染時,孕鹿往往發生流產。
剖檢可見肝臟腫大而堅硬,膽管高度擴張,管壁顯著增厚、粗糙,切開流出污穢的棕綠色液體和大量成蟲。肺部有鈣化的硬結節,內含暗褐色半液狀物質和蟲體。
[診斷]:根據本病的臨床癥狀、流行特點、剖檢病變并結合實驗室診斷可以確診。
[預防]:⑴定期驅蟲:因肝片吸蟲病常發生于10月份至第二年5月份,所以流行區對放牧鹿群實行春、秋兩次驅蟲是預防此病的重要手段。⑵切斷傳播途徑:鹿的糞便堆積發酵,利用生物熱殺死蟲卵。變低洼牧地或沼澤地為干旱地,以破壞蟲卵的發育條件及椎實螺的生存條件,有條件的鹿場,可將曬干的飼草貯藏6個月后再用。⑶加強飼養管理:新建鹿場時,盡可能選擇地勢高的場所,不要在低洼、沼澤地等放牧鹿群,并注意飲水衛生。
[治療]:對本病可用下列藥物治療:
⑴硝氯酚(拜耳9015):按3-4毫克/千克體重口服;針劑,按0.5-1.0毫克/千克體重,深部肌肉注射。⑵丙硫咪唑:按20-30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不僅對成蟲有效,而且對童蟲也有一定療效。⑶三氯苯唑:又稱肝蛭凈。仔鹿按10-12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對成蟲和童蟲均有效。⑷硫雙二氯酚(別丁):按40-60毫克/千克體重,配成懸浮液,一次口服。用藥后可出現短時間的拉稀、減食現象,但可自行恢復。⑸聯氨酚噻:按70-100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對吸蟲的幼蟲效果極好,治療劑量對懷孕母鹿無不良影響。⑹磺醚柳胺:按10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對成蟲或幼蟲的效果都很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