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又名白花蛇,簡稱花蛇。為我國南方的一種大型蛇無毒種,全長160~190厘米,少數200厘米以上,細長,頭似梨形。蛇肉含蛋白質、肽類、氨基酸、脂肪等,可食用,蛇肉有搜風勝濕、通經活絡、定驚、強腰膝之功能。主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脈拘急、濕脾不仁、骨節疼痛、小兒驚風。又可浸制五蛇酒供藥用。背鱗除最外2~3行外,均為起鱗。生活時頭背赭紅色,唇部灰色,體背灰綠色或淡灰色,具有30余個略呈六方的深色大斑塊,體的兩側也各有類似的較小斑紋1列,一般左右相稱排列,與中央的斑塊交錯排列,腹面帶白色。在頸、腹尾部有黑色與白色相間的寬斑紋,尾部有若干黑褐與紅色相間的環紋。在體上還散布有不規則的呈深藍色或藍褐色小斑。從該蛇的整體看,略呈白花狀,故又名白花蛇,簡稱花蛇。
百花蛇生活于海拔50~300米的巖石縫穴、山石腳下,或邊草叢中或水溝溪岸亂石的草叢中。此蛇晝夜活動,以夜晚活動最活躍。活動范圍不廣,耐寒力差,約于11月至12月初進入巖洞、巖縫沙溝邊亂石洞中冬眠。冬季氣溫在23~25℃時,仍能出洞活動。人工飼養,在室溫10℃時,蛇即呈麻木狀態,5℃以下能凍死。夏季白天氣溫在35℃以上,蛇多在石山下陰涼處活動捕食。以鼠類、昆蟲、蜥蜴、鳥類為食。每年7月中下旬為產卵期,1年產1次,每次產卵6~14枚,卵長橢圓形,乳白色。分布于我國廣東、廣西和貴州等地。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