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李氏桿菌病又稱單核白細胞增多病,是人畜共患的散發性傳染病之一,家禽也易感染發病,有時會給養殖戶造成很大損失。2004年2月臨沂市一農戶飼養的600余只鷓鴣(已接近產蛋),發生了一種以敗血癥、神經癥狀、下痢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據統計,發病率在36%左右,致死率約57%,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筆者經過臨床檢查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鷓鴣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氏桿菌感染,采取中西結合綜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的發展,現將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1發病情況
據技術員介紹,2月3日首先發現3只鷓鴣突然死亡,無任何臨床癥狀;2月5日又發現數只發病,并表現神經癥狀和下痢,最后死亡;以后發病數量逐漸增多,每天都有數只甚至幾十只死亡。發病后立即進行治療,曾用青霉素、慶大霉素和大青葉等治療,但收效不大,不能制止死亡,隨來我院求醫。
2臨床癥狀
發病前臨床癥狀不明顯,往往不易察覺,突然發病。發病后有的精神委頓,羽毛蓬松無光,下痢,肛門周圍羽毛沾有黃綠色稀便;有的呼吸困難,口流黏液,食欲下降,飲水減少;病鴣嚴重脫水,腹部膨大,皮膚呈暗紫色,迅速死亡;部分病鴣表現神經癥狀,無目的地亂跑亂撞,倒地側臥,兩肢不停地劃動或痙攣,頭頸歪斜或后仰,呈現角弓反張姿勢,不久即發生死亡,病程一般2~6天。
3病理變化
對死亡的15只鷓鴣進行剖檢,其變化如下:心冠脂肪出血,心外膜有出血點,心肌有小壞死灶,心臟內充滿血凝塊;脾臟、腎腫大;肝腫大、質脆、土黃色,表面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和壞死小點;肺瘀血和灶性炎癥;腦膜和腦實質血管充血水腫,有出血灶,腦脊髓液增多、混濁,腦干變軟;腺胃、肌胃出血,黏膜脫落,腸道彌漫性出血;胸肌出血、小灶壞死。組織學檢查,發現腦實質毛細血管充血明顯,部分有出血灶,血管周圍有中等量炎癥細胞浸潤,血管上皮細胞變性、腫大;肝實質瘀血明顯,各小葉的竇狀隙充滿紅細胞,肝細胞變性濁腫,匯管區有中量炎癥細胞浸潤;脾髓瘀血,有大量紅細胞形成片狀紅染,脾小梁變性,脾小結縮小,界限明顯。
4實驗室診斷
4.1鏡檢無菌操作取病死鷓鴣的肝、脾、血、腦脊髓液及腦橋等病料,分別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油鏡下觀察,發現革蘭氏陽性、兩端鈍圓的短小桿菌,多單在,有的排列呈"V"字形或平行排列的,肝臟、腦組織中含菌量較多。
4.2病原菌分離培養無菌操作取新鮮病死鷓鴣腦脊髓液病料劃線接種于0.5%葡萄糖羊血清瓊脂平板,于含5%~10%的二氧化碳低氧環境中37℃培養觀察18~24h,可見圓形、濕潤、光滑的小菌落,反光觀察菌落呈現淡藍色;培養48h后,菌落增大,其色灰暗,在菌落周圍有溶血環。菌落形成后移植到0.05%亞碲酸鉀血清瓊脂培養基上培養,形成圓形、隆起、濕潤、直徑約為0.6mm的黑色菌落;在肉浸液中培養呈均勻渾濁生長,表面有薄膜形成;在半固體培養基中,于37℃24h后生長物沿穿刺線以云霧狀向四周蔓延,在培養基表面下3~5mm處形成宛如傘狀的界面;普通瓊脂培養基上36h形成圓形整齊、扁平的藍灰色半透明的中等大小菌落,反射光下呈乳白色。挑取單個存在的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檢查,看到非常一致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兩端鈍圓,長約2μm,菌形微彎,兩極染色明顯,有呈"V"字形排列的細菌,也有3個細菌疊成柵狀的。
4.3生化試驗將分離菌接種葡萄糖、鼠李糖、楊苷,在24h內產酸;在7~12天內可使蔗糖、麥芽糖、乳糖、甘油、淀粉及糊精產酸,均不產氣。發酵單乳糖、棉實糖、山梨醇及木糖很慢或不一致。不產硫化氫和靛基質,不還原硝酸鹽,不液化明膠。石蕊牛乳在24h內微酸變色,但不凝固牛乳。MR試驗(+)、V-P試驗(+)。基本符合李氏桿菌的特性。
4.4動物接種試驗取小鼠4只,每只腹腔接種0.2ml肉湯培養物,接種鼠全部在3~4天內死亡。剖檢發現,肝、脾有小壞死灶,細菌涂片檢查、分離培養均與上述病樣中病原特征相同。同時用細菌的肉湯培養物給家兔點眼,24h出現結膜炎,很快死亡。
根據以上診斷,可確診本次疾病為鷓鴣的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氏桿菌感染。
5飼料病原檢驗
據介紹,鷓鴣場內外常有四肢運動失調和死亡的老鼠,而且場內為安全起見也未用化學滅鼠藥品。我們到飼料倉庫檢查發現,所用玉米、豆餅等部分飼料被老鼠糞尿污染,在多處分別取被老鼠污染的飼料各10g,制成浸液接種于肉湯培養基中4℃下增菌培養后,取0.2ml培養液接種于10ml硫氰化鉀胰胨肉湯中,24℃下培養48h,然后用血液瓊脂進行分離培養,37℃24h后形成圓形、光滑、半透明的β溶血的露滴樣菌落,純培養物進行各項生物學特征鑒定,均與上述病料中病原相同。說明本次疾病由老鼠糞便污染飼料造成傳播所致。
6藥敏試驗
對分離菌用常規紙片法進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對磺胺嘧啶鈉、氨芐青霉素、紅霉素敏感,其抑菌圈在15mm以上;對青霉素、氯霉素等有一定程度的耐藥性。
7防治措施
7.1采取緊急措施,防止疾病傳播加強鷓鴣的飼養管理,立即更換飼料,搞好清潔衛生,飼槽內剩料及時清理;做好緊急滅鼠工作;做好消毒工作,用3%~5%來蘇兒和0.5%菌毒滅交替對鷓鴣舍環境進行消毒,每天1次,2周后,改為1周2次;對被污染的糞尿及病死蛋鷓鴣作無害化處理,以防止疾病繼續傳播;對場內所有鷓鴣群用磺胺嘧啶鈉飲水預防3天。
7.2治療對發病鷓鴣采用磺胺嘧啶鈉按0.1g/kg肌肉注射,首量加倍,每天早晚兩次,連續治療2~5天。并根據病情可以配合選用碳酸氫鈉、維生素C、可的松、葡萄糖和鎮靜藥物冬眠靈等進行輔助治療,飲水中加入紅霉素1~3天。
配合中藥治療:金銀花100g、菊花100g、柴胡100g、茵陳60g、黃芩60g、茯苓60g、遠志60g、生地60g、木通60、車前草60g、琥珀10g等混合水煎供100~200只鷓鴣1天內服(飲水、拌料),連用3~5天。
經過采取以上綜合防治措施,3天后癥狀明顯好轉,除嚴重病例不能制止死亡外,1周后發病蛋鷓鴣恢復正常,但有個別出現神經性后遺癥。1月后回訪無新的病例發生。
8討論與分析
8.1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微生物檢查及飼料的病原菌檢驗,確診該病為鷓鴣李氏桿菌病,但應注意與沙門氏菌桿病和一些有神經癥狀的病毒性傳染病相區別。
8.2根據調查和飼料病原菌檢驗,筆者認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帶菌老鼠糞污染鷓鴣飼料,蛋鷓鴣通過消化道而感染發病;二是由于該場離村莊不遠,周圍又是農田、樹林,鼠類較多,加上吸血昆蟲的叮咬傳播,從而造成其流行;三是被病鷓鴣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等引起;四是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如氣候的驟變等。因此,加強飼養管理,如鷓鴣場滅鼠、消滅蚊蠅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可忽視。
8.3李氏桿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人也容易感染發病,因此場內飼養員、技術人員等應注意做好自身的防護。
8.4李氏桿菌病尚無效果可靠的疫苗,該菌易產生耐藥性,建議加強鷓鴣飼養管理,避免鼠糞污染飼料,預防該病的發生。在治療本病時,應注意做好藥敏試驗,選擇治療效果最優的抗生素,才能達到滿意效果。如果能配合中藥治療,效果更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