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新源縣水草豐美,全縣各族群眾養鵝的習慣由來已久。2004年那拉提鵝業風鵝加工廠試生產以來,培育了一批鵝業的養殖專業戶,形成了核心企業加農戶的生產方式,有力地推動了養鵝業的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2005年我縣養鵝數量急劇猛增,上規模求數量的養鵝戶層出不窮,致使一度出現鵝苗緊缺、鵝苗價格居高不下的現象。但是養殖成功者或效益良好的養殖戶為數不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良種繁育體系不完整
種鵝種蛋沒有引進標準,導致品種雜亂,生產性能不穩定。由于種鵝種蛋主要來源于散養戶自留母鵝,很難做到科學的雌雄搭配。有些養殖戶為節約飼料,把個體較大的鵝處理掉,把個體較小的鵝留做種用,這些體格小的鵝,雄性缺乏良好的生產性能遺傳后代,雌性所產的蛋重量達不到種蛋的要求,種蛋收購后,孵化出的雛鵝體弱,難以正常發育。最終致使養殖戶因鵝的生長速度慢、整齊度差、飼養期長、成活率低而虧損。
2.飼養管理方式落后
孵化、飼養環境不規范,不符合科學飼養的要求和動物防疫條件。就目前而言,鵝孵化基本上依靠個體孵化,技術操作不規范,全憑各自的經驗,有很大的隨意性。有些孵化戶種蛋入孵前不消毒,造成疫病在孵化房內傳播,有些孵化所用的棉被,整個孵化季節不曬而發霉,致使剛出殼的雛鵝感染霉菌病。
在有些地方分散飼養普遍,飼養管理和經營水平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經濟效益也不高。
3.技術服務工作滯后
大多數養鵝戶僅僅依靠孵化戶提供的飼養技術操作,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服務,技術培訓欠缺。存在濫用藥物和藥物浪費的問題。養鵝戶重治輕防,不注重預防性投入,存在不免疫或免疫不完全的問題,給疫病(小鵝瘟)的垂直傳播留下隱患,造成疫病接連不斷,損失慘重;有些養殖戶實行全程牧養,不懂合理的養殖密度和科學的補飼,結果養出了一群弱鵝、僵鵝,造成經濟效益低下。
二、對策
1.大力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帶動規模養殖的發展。通過建立有關管理制度,廣泛聯合、扶持初級產品生產基地和適度規模專業生產戶建立穩定的產供銷聯合體,形成以種苗提供、飼養技術、疫病防治、飼料供應為一體的產業化模式。
2.加大投入,建立良種繁育體系。種禽是生產的源頭,良種的質量和數量直接決定生產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努力做好對種鵝群的培養工作,建設良種繁育基地,開展良種選育及雜交改良,培育一批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生產性能優良的商品代品種。同時在良種選育及雜交改良的過程中,要做好良種保護規劃,避免盲目雜交或資源流失。從宏觀上要調控種禽的生產,解決地區性、季節性和結構性過剩或不足的問題,以形成布局合理、品種優良、管理科學、效益顯著的生產格局。
3.加強孵化、經銷市場和養殖過程的管理,減少和杜絕鵝病發生。對種鵝進行普遍的免疫接種,并對雛鵝孵化和養殖的全過程進行監控管理,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對雛鵝生產的孵化戶、經銷商進行技術培訓,實行資格證管理。發現不規范的行為,及時糾正或取消生產資格。加強對縣境外流入的雛鵝管理。研究鵝營養需求,制定出適合新源縣自然條件和飼養條件的飼料日糧配方,以提高飼料報酬。
4.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要充分利用冬春農閑時間,對農牧民進行必要的養鵝技術技能培訓,使其掌握養鵝技術,了解鵝各個生長階段的生長發育條件和所需要的必要的環境,掌握常見疾病的預防知識。同時,各鄉鎮畜牧獸醫站要加強養殖技術指導,為本轄區內養鵝戶提供及時的技術服務,從而保證我縣養鵝業的健康發展。作者單位:新源縣畜牧獸醫工作站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