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誤區一:沒有準備就養鵝養鵝需要有育雛舍、成鵝舍,事先沒有做準備,抓來雛鵝就放炕上,因屋內不能保證溫度,使雛鵝扎堆,常常被壓死。料槽、水槽都對付。墊料、藥品、用具都不作準備到時亂放。育雛舍不消毒、不預熱,使雛鵝生長受到影響,有的造成死亡。育雛前要對育雛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墻壁、天棚用20%的石灰乳或3%的火堿涂刷消毒,育雛舍完全封閉,用甲醛熏蒸消毒,次日打開門窗通風排氣。墊料要經消毒曬干,不得發霉。要準備好飼料、藥品、用具等。在進雛前的1天~2天,應進行育雛舍加溫預熱,迎接進雛。誤區二:不在乎育雛舍溫濕度育雛舍的溫度高低對雛鵝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當育雛舍溫度低時,雛鵝扎堆,擠到一處,生長緩慢,極易壓死或誘發疾病。如果溫度高,雛鵝遠離熱源,張口喘氣,皮膚干燥,羽毛粗亂,飲欲增加,影響雛鵝采食和生長,嚴重的會引起中暑而死亡。潮濕對雛鵝的危害也很大,影響其生長發育,濕度過大,雛鵝容易受涼,導致感冒、下痢等。高濕時,雛鵝向外散熱受到抑制,影響新陳代謝,食欲下降,抵抗力減弱,也易患病。要根據環境氣溫變化和雛鵝生長發育情況,一般育雛舍的溫度應在1日齡~5日齡為26℃~28℃,6日齡~10日齡為24℃~26℃,11日齡~15日齡為22℃~24℃,16日齡~21日齡為20℃~22℃,以后保持在18℃~20℃為宜。一般濕度保持在60%~65%,隨著雛鵝的日齡增大,采食,飲水與排糞量增加,使育雛舍濕度增大,因此應做到勤打掃,勤換墊料,應每天更換1次干草,適當撒布一些生石灰、鋸末等吸濕,經常通風換氣,降低育雛舍內的濕度。誤區三:不分先后,隨意開水與開食農戶養雛鵝,有的先開食而后開水(初次飲水),時間也延長,有時雛鵝不能及時飲到水而發生脫水。先開食后開水或連續數頓不給飲水,雛鵝遇到水后則暴飲,極易發生水中毒。開食過晚,雛鵝饑餓而過食大量飼料,由于雛鵝消化能力差,過食會引起消化不良、糊肛、下痢等疾病。正確方法應該在雛鵝出殼后24小時~36小時內運到育雛舍,稍加休息,安定后即可飲水。在飲水中添加5%的葡萄糖(白糖)、0.02%的氟苯尼考和電解多維(按說明添加),連飲2天~3天。一周內要飲溫開水,水溫在25℃~30℃為宜。此外要防止缺水、斷水或間斷飲水,不然會使雛鵝暴飲,搶水而導致水中毒死亡,搶水使許多雛鵝羽毛弄濕,出現發冷扎堆壓死,或出現啄羽,如不及時發現,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為防止雛鵝玩水,可把水槽或飲水器墊吊起來,與雛鵝背部同等高為宜。飲水后有1/3的雛鵝有尋找食物表現時就可開食,開食的飼料一般是用清水淘洗蒸熟的碎米或用開水浸泡成八分熟的小米。飼喂時,可把碎末或小米撒在席子、牛皮紙上,也可撒一些在雛鵝身上,引誘其啄食,慢慢地全群都會來啄食。1天~2天后逐漸改為全價配合飼料加切成細絲的青綠飼料(嫩菜、草等)。應保證青飼料的供給,防止飼料發霉變質,同時也應滿足蛋白質的需要。做到定時定量,少給勤添,每2小時~3小時喂1次,1周齡的雛鵝,每晝夜喂6次~8次,白天5次~6次,夜間喂2次~3次。誤區四:為了保溫加大密度不通風在育雛期,養鵝戶為了保溫,降低飼養成本,舍內設備簡陋,育雛舍面積小,飼養密度大,部分雛鵝采不上食,飲不到水,雛鵝群有強有弱,大小不齊,生長緩慢,均勻度差,極易患各種傳染病;育雛舍為了保溫,減少通風或干脆不通風,結果造成舍內空氣污濁,氨氣、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含量嚴重超標,影響雛鵝的生長發育,冬季會誘發上呼吸道疾病,夏季通風不良,則易引起中暑。合理的飼養密度,是保證雛鵝健康,生長發育良好的重要條件,因為密度與育雛舍內空氣、濕度、衛生以及惡癖的養成有很大關系。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1日齡~5日齡25只/平方米,6日齡~10日齡20只/平方米,11日齡~15日齡每平方米15只~12只,16日齡~21日齡每平方米10只~8只。合理的通風,會使雛鵝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旺盛,排出大量由糞便產生的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應在溫度較高的中午(10時至13時),打開門窗通風,但不能有賊風,防止受冷而引起感冒。如寒冷季節,可提高舍溫1度~2度再通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