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對ILT動物易感性、發病日齡、產蛋下降率、蛋質量降低率、潛伏期及病程、發病率與死亡率、傳播途徑及流行季節、康復雞群血清抗體的陽性率及效價等10個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統計,摸清了ILT在本縣發生和流行的規律,并在流行病學調查的同時,進行了ILT防制的研究,通過幾種ILT疫苗的免疫效果觀察,篩選出了適合本縣疫情的ILT疫苗,同時進行了ILT組織滅活油乳劑疫苗的試制和應用、ILT卵黃抗體的試制及療效觀察、抗ILT中藥的篩選及防治效果的研究等多項研究工作,并及時制訂了適應本地防制要求的ILT綜合防制措施。
1流行病學
1.1基本流行情況:1996年4月1日,我縣某糧站從外地某雞場先后引進蛋雞品種的父母代各16300羽,購回時已在外地飼養70天,購回后一切情況基本正常。因種公雞數量不足,4月26日再次從外地引進100只35周齡公雞,未進行隔離飼養觀察即與原先購回的16300羽同養一幢雞舍,該批公雞購回后4~5天,部分雞開始出現腫頭、流眼淚等癥狀,繼而出現咳嗽、喘氣、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經用蒽諾沙星、慶大霉素、碘伏、氫化可的松、維生素A等藥物治療,病情不見好轉,原先飼養于該雞舍的16300羽育成雞也從剛購進的100羽公雞周圍逐漸向全群擴散。全群雞飲水及采食量下降、死亡數逐日增加。經臨診癥狀觀察、用藥情況分析、病理變化、血清學檢查,結合揚州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及江蘇省家禽研究所進行病原分離鑒定,確診該病為ILT。
?該病在我縣雖屬首次發現,但由于該場飼養數量較大,無能力承受全群淘汰的經濟損失,只采取了幾項諸如加強全群封鎖消毒,禁止場內雞只外運等相應的控制措施。時至1996年9~10月,距該糧站雞場一公里左右的部分農戶雞群開始零星發病,至1996年11月中旬,與該戶毗鄰的另一個養雞大鄉農戶雞群也相繼發生流行,1996年12月上旬開始,距原發病場直徑距離20公里以外的另兩個養雞大鄉的部分村組雞群也突然大批發病,繼而蔓延至全縣10多個鄉鎮近1000萬羽雞。
1.2動物易感性:從本縣此次流行情況看,除各種日齡的良種蛋雞發生本病外,疫區內也有肉雞、烏骨雞及土種雞發生本病的,但其他禽類尚未見發生本病。
1.3發病日齡:各種齡期的雞均能感染本病。從某鄉部分門診資料統計,本病發生于4~10月齡的雞群,占發病群的80%以上,其他各日齡的雞也有發生,但雛雞及育成雞的發病率較低,癥狀也沒有產蛋雞典型。
1.4產蛋下降率:產蛋雞群發生本病后,產蛋率下降30%~40%,但多數雞群恢復正常3~4周后產蛋率仍能恢復到發病前的正常水平。
1.5蛋質量降低粗略統計,產蛋雞群發生本病期間,畸形蛋、軟殼蛋、白殼蛋約占2%~5%,個別嚴重雞群達5%~8%。
1.6潛伏期及病程本病自然感染潛伏期6~12天,病程一般10~14天,部分雞群延長到3~4周,個別群達一月以上。
1.7發病率與死亡率:雞群的發病率達90%~100%,死亡率為3%~70%不等,多數產蛋雞群的死亡率一般在15%~23%,商品肉雞群及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的蛋雞群和有其他混合感染的雞群,死亡率有時達50%~70%,一般蛋雞父母代的死亡率比商品代低。
1.8傳播途徑:本病只發生橫向傳播而不發生垂直傳播,呼吸道和眼是ILT自然感染的門戶。
1.9流行季節: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夏天及初秋發病較少,深秋、早春和冬季流行較多。1.10康復雞雞群血清抗體的陽性率及效價通過對發病雞群的抽樣調查,發病雞群一般于發病后7天能在血清中測到ILT的AGP抗體;21天左右,抗體水平達到高峰為1:32以上,多數康復雞群陽性率達90%~100%。
2癥狀與病變
2.1癥狀:本病特征性癥狀是呼吸困難,可見伸頸張嘴喘氣的特殊姿勢,鼻孔流出分泌物,有濕性羅音和咳嗽,咳出的分泌物帶血;病重雞頭頸卷縮,厭食、眼全閉。部分病例可見鼻炎和眼結膜炎,蛋雞產蛋率嚴重下降,表現癥狀后2~3天開始死亡,4~10天為死亡高峰。
2.2大體病變:本病主要剖檢病變集中在喉頭和氣管。喉頭和氣管粘膜腫脹、充血、出血,甚至壞死,氣管腔內充滿血凝塊、粘液、淡黃色干酪樣滲出物甚至形成氣管塞。有些病例,滲出物出現于氣管下部,炎癥擴散至支氣管、肺和氣囊,還有部分病雞出現眼結膜和眶下竇水腫和充血。
3診斷
3.1先后取患病雞的心血、肝、腎、肺、氣管分泌物分別接種于鮮血瓊脂平皿、背通平皿和厭氧培養基于37℃溫箱培養48小時,未見細菌生長。
3.2取發病雞的氣管、肺組織及氣管分泌物,經適當處理后制成懸液,離心取其上清液,接種9~12日齡SPF雞胚絨毛尿囊膜,接種病料的雞胚明顯矮小或萎縮,雞胚絨毛尿囊膜形成不透明的痘斑。用標準ILT抗體與發病、死亡雞的喉頭、氣管、肺及氣管分泌物,經適當處理后,離心后取上清液(作抗原)做瓊脂擴散試驗,在抗原和標準抗體之間出現明顯的沉淀線:另用標準抗原和未用過ILT疫苗免疫而發病康復后的雞血清做AGP試驗,兩者之間也出現沉淀線。
4防制
4.1宣傳發動:在對該病進行調查研究的同時,向社會積極做好廣泛的宣傳工作,征得政府部門的支持后,以縣政府的名義下發《關于加強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防制的緊急通知》電傳到全縣各鄉人民政府,以引起縣鄉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通過縣電臺、電視臺向全縣介紹該病的有關知識,對發病嚴重的重點鄉鎮和村組,逐鄉甚至逐村舉辦該病的防制專題講座,將適合我縣的免疫用疫苗及免疫方法和程序及時傳授給養雞農戶,使全縣的養雞戶能盡快認識該病的危害,及時做好相應的防制工作。
4.2組織滅活油乳劑疫苗的試制和應用:用典型ILT發病群發病死亡雞的喉、氣管及肺加5倍的生理鹽水稀釋,用組織搗碎機搗碎后,反復凍融三次以上,離心取上清液,加福爾馬林滅活后,按生產油乳劑疫苗的方法,制成ILT油乳劑滅活苗,對ILT疫區內假定健康群進行免疫,每羽胸肌注射0.5ml,在該免疫群周圍雞群全部發生ILT的情況下,自制ILT組織滅活苗免疫群則安然無恙。
4.3幾種疫苗的免疫試驗及推廣應用:由于接種ILT疫苗的雞可長期帶毒,而我縣歷史上又從未發生過ILT,因此我縣以前一直未曾推廣使用ILT苗。為了控制該病在我縣的流行,我們決定選用幾種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ILT疫苗在疫區內進行免疫比較試驗,通過免疫效果跟蹤觀察,從三種進口疫苗及三種國產疫苗中,篩選出了以龍馬躍動物保健公司生產的喉倍靈(LT-BLEN)為理想的推廣疫苗。在近兩年的免疫試驗中,證明喉倍靈比其它幾種ILT疫苗更能有效地抵抗在我縣流行的ILTV的攻擊,且產蛋雞群應用該疫苗免疫后對產蛋率、蛋殼的質量無明顯影響。在疫區內使用喉倍靈疫苗進行預防接種或緊急預防接種,可使免疫雞群在3~4天產生40%的保護,免疫一周后產生完全保護。推廣應用喉倍靈一年多米,ILT的社會發病率控制在0.5%以下,保護了我縣養禽業的健康發展。
4.4抗ILTV中藥的篩選及防制效果的研究:我們根據該病的癥狀特點,結合對雞群的消毒和加強飼養管理,控制并發癥,同時配合使用了以清熱解毒、止咳祛痰、平喘消腫為治則的四種中藥方劑進行比較試驗,從中篩選出了較理想的由銀花、連翹、板蘭根、桔梗、貝母等13味中藥組成的“喉必清”中藥方劑進行治療。結果證明,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法對縮短病程、減輕癥狀、降低死亡率有顯著的作用。
4.5ILT卵黃抗體的試制及療效觀察:用自制的ILT組織滅活油佐劑疫苗對健康雞群進行二次免疫注射,首次每只胸肌注射1ml,10天后,在胸肌兩側各注射lml,進行加強免疫,加強免疫后15天,測得免疫雞血清ILT的AGP抗體達l:256以上,取其卵黃制成效價達1:128以上的ILT卵黃抗體。對ILT發病群進行治療試驗,試驗分成卵黃抗體治療組和生理鹽水對照組二組,試驗組每只胸肌注射2ml效價達l:128的ILT卵黃抗體,通過10個ILT發病群治療比較試驗,卵黃抗體治療組較對照組死亡可下降7~10個百分點。
5小結與討論
5.1ILT是繼ND、MD、IBD、IB、EDS76后又一個對我縣養禽業危害較大的禽病,由于該病的病原屬于皰疹病毒,臨診康復雞和疫苗接種雞可長期帶毒,并向外界不斷排毒,因此,在疫區內及受威脅地區的雞群必須將ILT的免疫列入正常的免疫程序。
5.2ILT雖就只有一個血清型,但病毒毒力在各個每株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在選用疫苗時,必須在多種疫苗保護率比較試驗的基礎上,確定推廣應用疫苗,以免造成不應發生的免疫失敗。通過幾種ILT疫苗的免疫比較試驗,我們得出喉倍靈為我縣防制ILT的理想疫苗,該疫苗對4~5周齡雛雞及10周齡左右育成雞進行兩次免疫后,可有效地防制ILT的發生;產蛋雞免疫后,對產蛋率、蛋殼質量無明顯影響;對感染ILTV的雞群,發病早期選用ILT-BLEN疫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可起到縮短病程、減少死亡的目的;對發病嚴重的雞群,采用對癥治療及中西藥結合的方法對緩解癥狀、降低死亡也有一定的作用。
5.3用ILT高免卵黃抗體治療ILT,其治療效果雖然不及用IBD高免卵黃液治療IBD那樣顯著,但對減少死亡仍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對發病早期應用效果更顯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