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傳染性法氏囊病(1BD)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本病使雞對病原的易感性增強,可導致免疫抑制,并可誘發多種疫病或使多種疫苗免疫失敗。主要感染21~39日齡的雛雞,約占75%左右,發病快,死亡率高,給養雞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2003年12月下旬,某養殖園區養雞專業戶飼養的肉仔雞,突然發病,畜主聘請市獸醫站高級獸醫師到現場進行臨床觀察,根據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肉仔雞法氏囊病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現將診治情況介紹如下。
1發病情況
2003年12月25日,引進肉雞雛4000只,采用地面飼養,火爐供溫育雛,飲水器飲水,料塔供料飼喂。7日齡用新城疫Ⅱ系疫苗+傳支二聯苗滴鼻,雞雛在25日齡前發育均正常。2004年1月25日夜飼養人員忽視看管火爐,使火爐斷火,又加上寒流侵襲,氣溫聚變,使雞舍溫度突然下降。次日早晨雞群患感冒,精神異常,食量明顯減少,1月27日發病305只,死亡15只,死亡率4.9%,病期全群發病雞2050只,發病率51.25%,死亡460只,死亡率22.43%。
2臨床癥狀
病雞精神沉郁,縮頭閉目,怕冷、昏睡、畏寒擠堆;羽毛蓬松,兩翅下垂,排出乳白色米湯樣或水樣稀糞,肛門周圍的羽毛被糞便污染,個別糞便帶血;發病后3d體溫高達43~43.5℃,臨死前體溫降至35℃;排黃白色水樣或蛋清樣糞便,脫水衰竭而死。
3剖檢病變
剖檢病死雞40只,病理變化相同。胸肌和腿肌呈條狀出血或斑點狀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出血環和糜爛;肝、脾、腎腫大,腎臟有尿酸鹽沉積呈黃白色;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法氏囊腫大2~3倍,外觀呈紫紅色葡萄狀,里面有奶酪樣黃色沉出物,漿膜上有出血點、出血斑,內有粘液。
4實驗室檢查
4.1涂片鏡檢無菌采取病死肉仔雞的肝、脾、心、血等病料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兩極端鈍圓中等大小桿菌。
4.2細菌分離培養以無菌取病雞的肝臟,分別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經37℃培養24h后,在普通營養培養基上,生長出一種圓形隆起、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中等大小白色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長出圓形、表面光滑的粉紅色菌落。選取菌落涂片,用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細菌形態與肝脾組織直接觸片相同。
4.3病毒分離鑒定無菌取病雞的法氏囊、脾臟研磨碎后,加滅菌生理鹽水制成1∶10懸浮液,以3000r/mim離心10mim。取出清液加雙抗作用1h。經絨尿膜接種于9~10日齡雞胚。雞胚3~5d后死亡。剖檢可見胚胎水腫、出血,用已知陽性血清在雞胚或雞胚纖維細胞做中和試驗。
4.4動物接種取病雞的法氏囊、肝脾組織加生理鹽水,制成1∶10的懸浮液,按常規加雙抗處理,做動物接種。接種健康無病的肉仔雞10只,每只雞肌注0.2mL,同時設對照組,接種雞3~4d全部死亡。死前的臨床癥狀和死后的病理剖檢特征與自然病例相似。
4.5瓊脂擴散試驗取腫大出血的法氏囊,制成1∶10混懸液,經反復凍融后取上清液與已知法氏囊抗血清作瓊擴試試,結果出現清晰沉淀線,診斷為雞群發生傳染性法氏囊病。
5防治措施
5.1隔離消毒對有臨床癥狀的肉仔雞隔離飼養,改善營養,加強管理。提高舍內溫度,勤換墊料,保持清潔衛生。舍內用1∶300的百毒殺帶雞噴霧消毒,每2d消毒一次,連用3周。污染物用1∶100的百毒殺消毒。
5.2藥物治療用法氏囊高免卵黃抗體液,每只雞肌注1mL,效果較好。伺時在飼料中添加病毒靈片1片/只,在飲水中添加囊霸王0.2g/只,并用抗菌王來預防大腸桿菌等細菌性疾病的發生,連續用藥3d。用藥后第2天觀察,病情穩定,第3天雞群基本恢復正常。為防止復發,飼料和飲水中再連續用藥2d。
5.3預防免疫疫苗有兩種,即滅活苗和弱毒。滅活苗用于母雞開產前肌肉注射,母雞的蛋中含有母源抗體,孵出的雞雛在3~4周齡內就能抵抗病毒的感染,保護率達80%~90%;弱毒苗用于沒有母源抗體的雞雛,在1日齡接種1次,25~28日齡再進行第二次免疫。
6小結與討論
6.1由于畜主缺乏科學養雞技術和對傳染性法氏囊病認識不足,養雞四年從未接種過傳染性法氏囊疫苗,導致雞群發病,發病率51.25%。應堅持預防接種。
6.2畜主管理不到位,飼養人員責任心不強,夜間火爐斷火,舍內溫度突然下降,晝夜溫差大,墊料潮濕,通風不良,環境污染,導致引發大腸桿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