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雞壞死性腸炎(NE)是由魏氏梭菌(又稱產氣莢膜梭菌)A型或C型引起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該病主要發生在2周至6月齡的雞,多發生于肉雞,很少有產蛋雞發病報道。筆者曾于2003年9月接診一起蛋種雞壞死性腸炎病例,現將診治過程報道如下。
1發病情況
陜西省某父母代蛋雞場飼養羅曼父母代蛋種雞8230只,分四棟雞舍籠養,該雞群190日齡前生長發育正常,190日齡產蛋率已達90.5%。該雞群到196日齡時突然發病,每天傷亡4~11只,經用阿莫西林飲水治療4d后,傷亡減少至每天2~4只,但停藥3d后傷亡又逐漸增加至每天9~21只,且大群精神狀況變差,產蛋率下降,遂來求診。
2臨床癥狀
雞群產蛋率下降,由原來的90.5%下降至69%,種蛋顏色基本正常,大群采食量略有下降,連續5d傷亡都在每天10只以上。觀察雞群可見部分雞只精神委頓,雞冠下垂,呈青紫色,泄殖腔周圍有糞便污染。糞池可見紅褐色稀便,死亡多呈急性經過。死亡雞體況良好,雞冠嚴重發紺,雞腿發干,有脫水癥狀。
3病理變化
病理解剖死亡雞見小腸膨大變粗,剪開可見腸管變粗,腸內容物呈紅褐色,周圍有腸粘膜脫落形成的偽膜,腸壁脆薄、出血,外觀見腸壁有出血斑點;有的腸粘膜壞死脫落,腸內充滿褐色糊狀物,有的有腥臭味;有的腸內有膿樣滲出物,死亡時間長的死雞,可見腸臌氣;肝、腎、氣管等未見明顯病變;部分雞見脾臟腫大。根據死亡雞的病理解剖學變化,初步診斷為壞死性腸炎。
4實驗室診斷
4.1涂片鏡檢用病死雞小腸膨大處的腸內容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見有大量著色均勻、有莢膜、兩頭短粗鈍圓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
4.2細菌培養用病變腸內容物接種葡萄糖羊血瓊脂平板,37℃厭氧培養24h后,可見直徑為2~4mm,呈圓形,邊緣整齊、不透明,表面濕潤光滑的菌落,其外環有放射狀條紋,可見兩層溶血環,內環全溶,外環不全溶。菌落涂片鏡檢見有大量著色均勻,有莢膜,兩頭短粗鈍圓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
4.3藥敏試驗用分離到的細菌劃線接種于血瓊脂平板,貼青霉素、氨芐、鏈霉素、阿莫西林、先鋒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氟哌酸、培氟殺星等藥敏紙片做藥敏試驗,37℃厭氧培養24h,觀察抑菌圈大小并記錄結果。判定標準:抑菌圈直徑小于10mm為不敏感;10~15mm為中度敏感;大于15mm為高度敏感。結果判定培氟殺星、先鋒霉素高度敏感;阿莫西林、卡那霉素、土霉素中度敏感;青霉素、氨芐、鏈霉素、氟哌酸等藥物不敏感。
4.4動物接種試驗刮取培養所得菌落,用生理鹽水稀釋后拌于雞飼料中,讓5只正常羅曼蛋雞采食,2~3d后見其精神委頓,采食量下降,第3天其中兩只死亡,解剖見小腸增粗膨大,腸粘膜脫落等壞死性腸炎癥狀。
5治療
每天用4%的甲磺酸培氟殺星800g;禽菌靈每天25包;醫用維生素B片、維生素C片每天各6000片拌料,連用5d。用藥后第2天傷亡減少,第4天產蛋量停止下降,第6天停止傷亡、產蛋量開始回升。停藥2d后再用土霉素4d,以作鞏固。以后雞群恢復正常,產蛋恢復至89%。
6體會
6.1根據流行病學、病理學、微生物鏡檢及培養,可確診該群產蛋種雞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壞死性腸炎。
6.2根據文獻資料,雞壞死性腸炎多發生于幼齡雞,且主要多見于肉雞。這次是成年產蛋種雞發生壞死性腸炎,并且發病較為嚴重。通過筆者事后調查,當時相似病情在產蛋雞比較多見,因此現在看來,對于產蛋雞壞死性腸炎的防治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6.3用分離菌做藥敏試驗,證明培氟殺星、先鋒霉素高度敏感,這些藥為該群種雞以前未曾用過的藥;而不敏感藥青霉素、氨芐、鏈霉素、氟哌酸等藥物為該場以前常用藥。由此說明病原菌極易產生抗藥性,臨床用藥一定要考慮細菌抗藥性這一因素,有條件的最好做藥敏試驗。
6.4該群產蛋種雞發病時應用阿莫西林治療雖然有效,但是效果不顯著,停藥后復發。過后用甲碳酸培氟殺星5d,再用土霉素作鞏固治療后取得理想效果。由此說明臨診用藥一定要療程夠,劑量足,使病雞體內病原菌得到徹底消滅。如果一見有效便停藥,其結果是雞體內病原菌未得到徹底消滅,造成停藥后病原菌死灰復燃,雞重新發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