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河南省某大型黃羽種雞父母代養殖場從廣州市某黃羽種雞祖代場引進的黃羽父母代種雛,發生不明原因的步態不穩,并大批死亡,前來求診。經臨床觀察、病理剖檢,診斷為錳缺乏癥,現報道如下。
1發病情況
該養殖場2002年4月6日從廣東某黃羽種雞祖代場引進第一批父母代種雛15000套,到場后放入育雛室右端的數組育雛籠內。采用雛雞料飼養,種雛生長、發育及死淘率均保持在正常范圍內。4月13日又從廣東另一黃羽種雞祖代場引進第二批父母代種雛雞13000套,到場后放入同一育雛室左端的數組育雛籠內,采用與第一批種雛同一配方的雛雞料飼養。人籠后一些雛雞表現站立不穩或不愿站立,伸頸閉目,轟趕時表現不愿行走,痛苦鳴叫,食欲和飲欲都較差。當時,飼養員認為是長途運輸、擠壓、疲勞所致,并未引起注意。兩天后情況不但不見好轉,反而逐漸加重,有些雛雞已不能站立采食和飲水,開始發生異常死亡。技術員檢查后認為是維生素B1缺乏所致,并按維生素B1粉10mg/kg的飼料含量添加,進行治療。治療10天后,不但不見效果,反而病情日益加重,前來求診。
2臨床癥狀
病雛精神不振,體格明顯小于健雛。病雛常腿向前伸,以胸部臥于網上,呈觀星狀,不愿站立和運動,強迫運動時表現共濟失調,以跗關節著地展翅前奔,站立時兩腿呈“O”形或“X”形;脛跗關節肥大,脛骨扭曲或彎曲,有些病雛脛骨、翅骨短粗。這些病雛常因采食、飲水困難,逐漸消瘦,最后衰竭而亡。有些病雛表現一側跗關節變形比對側嚴重,病重側的腿向后外方展伸,不敢負重,顯得比對側腿稍長。
3剖檢變化
對數只病雛進行解剖檢查,大多數病雛的雙腿跟腱向內或向外滑脫,僅有1例病雛表現右腿跟腱偏于外側,尚未滑脫;大多數病雛脛骨髁(外髁或內髁)顯著腫大,髁間溝變平。
消化、呼吸等各系統內臟器官均無明顯眼觀病理變化。
4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診斷為錳缺乏癥。
5治療
發病雞群飼料中除按常量添加禽用微量元素添加劑和復合多種維生素外,另外添加硫酸錳500mg/kg、多維素100mg/kg、氯化膽堿200mg/kg,按常規方法進行飼喂。兩周后雞群趨向穩定,無新發病例出現。為鞏固療效,防止反復,將硫酸錳、多維素和氯化膽堿的添加量減少一半,分別降為250mg/kg、50mg/kg和100mg/kg,繼續使用1個月后停止添加。整頓雞群,淘汰兩腿呈“O”形或“X”形、脛跗關節肥大、脛骨扭曲或彎曲及體重達不到標準要求的雞只,無臨床癥狀的健康雞只轉入正常飼養管理。
兩個月后,業主來電,該雞群又出現錳缺乏癥狀,囑咐仍按原來方案進行治療。該群種雞開產后,雖無新發腿病病例,雞群處于臨床健康狀態,但該雞群的產蛋率、種蛋受精率和出雛率均較正常雞群低15%左右,破蛋率比其他雞群高12%左右。最后該雞群在無利的情況下,被迫提前淘汰。
6討論
6.1該黃羽種雞場所發生的錳缺乏癥,從發病情況來看,來源于兩個不同場家的種雛,使用同一雛雞飼料,在同一飼養管理條件下進行飼養,一群發病而另一群則不發病。故此,我們認為該雞群所發生的錳缺乏癥是由于先天性缺乏錳所致;該雞群不但表現有治愈后又反復的情況,并且還影響到產蛋率、種蛋受精率和出雛率等。因此,我們認為先天性錳缺乏比后天性錳缺乏不但危害更大,而且更難糾正。
6.2錳缺乏癥在臨床上與維生素B1缺乏癥都具有腿曲屈,步態不穩,坐地呈觀星姿勢。但維生素B1缺乏癥,脛骨和翅骨不發生扭曲,也不見變短變粗,如及時給雛雞補充維生素B1很快即可康復。而錳缺乏癥補充維生素B1不但無效,甚至可使病情惡化,借此可有效鑒別兩種不同的疾病。
雛雞發生佝僂病時除腕關節曲屈,呈內弧形,跗關節內收,呈“八”字形與錳缺乏癥相似外,佝僂病還表現胸骨脊彎曲成“S”形,肋骨與肋軟骨間出現球形膨大,排列成串珠狀,翅和腿部的管狀骨質地變脆易被折斷等癥狀,但是脛骨髁不腫大,髁間溝正常,跟腱也不滑脫。根據這些,可區別因錳缺乏而形成的滑腱癥和因鈣、磷和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