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雛雞出殼后的管理是雛雞能否順利進入育雛的重要環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①健康雛雞如何脫離孵化器和孵化室;②雛雞如何順利到達育雛場;③育雛前的檢查與護理。長期以來,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致造成健康雛雞出現缺氧、脫水、感冒、臍炎、白痢等。一般死亡率可達30%,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應引起重視。
1出生雛雞的生理特點
1.1體質不均,容易感染出生雛雞的體質與蛋內營養水平和種蛋質量好壞,以及孵化技術有關。對于來自不同地方和時間的種蛋孵化后,出生雛雞健康狀況和抗逆能力也參差不齊,容易引起卵黃囊炎(臍炎)。
1.2體溫調節能力不健全出生雛在37℃環境里出殼,呼吸頻率較大,單位體重的表面積也大,因而單位體重的散熱量(千克/克/小時)比成年雞多,所以出生雛的體溫低于成年雞3℃,開食后約10天體溫調節機能才趨于正常。
1.3防寒能力差出生雛身披絨羽,絨羽與羽毛相比,絨羽稀薄,無羽小枝,不能防止皮膚表面熱的散失,因而不能防風御寒,容易感冒。
1.4體內熱貯量小出生雛的體重約為孵卵重的70%,出生雛體內的熱貯量只是卵的總熱量減去胚胎發育耗熱量的剩余部分。當出殼后的環境溫度低于雛雞體溫時,雛雞就要繼續損失體內貯熱量,直到開食后才停止。
1.5容易脫水雛雞出殼后含水量約為85%,在高溫、低濕、快氣流的出雛箱內,若停留時間超過72小時,體重將會減輕15%。若雛雞在長途運輸中遇到高溫,延誤飲水,體內水分蒸發過多,消耗過多的能量,容易脫水。當脫水10%會引起生理節律失常,脫水20%即可導致死亡。
2雛雞出殼后的管理
根據雛雞內生理特點,雛雞出殼后必須加強管理,清除不利于雛雞內應激因素的影響,減少3日內的死亡。此階段若有疏忽,雛雞的死亡率會達到100%。具體管理措施如下:
2.1防止出殼后卵黃囊感染(臍炎)采用高濃度熏蒸消毒孵化室及出雛器的方法。落盤至喙殼前按每立方米用甲醛24毫升加水48毫升,碘酊20毫升熏蒸3分鐘;拾雛前再用甲醛14毫升加水28毫升,在箱內隨意蒸發消毒。
2.2防止雛雞脫水將人孵種蛋選擇好,保證出雛整齊,縮短出雛后的箱內停留時間。必要時可增加拾雛次數,使雛雞出殼后在箱內停留時間不超過12小時。爭取出殼后40小時送到育雛室,飲上溫開水。育雛室的相對濕度為65%~70%。對于超過48小時不能開食的雛雞或發現脫水嚴重的,可以在開食前用10%葡萄糖水自飲或滴鼻,每只約2毫升。
2.3撿雛后的管理雛雞撿出后要存放到30℃~32℃存雛室內,保持晝夜溫差不大,夜間應比白天高1℃,室內應空氣新鮮。雛雞以每50~100只為一筐分放,值班員應間隔0.5~1小時用手輕輕拍打筐壁,防止雛雞擠壓,并觀察雛雞是否有過熱張嘴現象,若有應立即通風散熱,保持出生雛躺臥自如。若發現有窒息現象,應立即將受傷的雛雞分開,躺放到通風暖和的室內桌上,進行搶救,恢復后補給10%葡萄糖水,然后再裝箱存放。
2.4弱雛的護理最好不放到出雛器內保暖,否則由于長時間受高溫、低濕、快氣流的環境作用,弱雛變的干癟。必須放到出雛室內時,要加水盤,保持相對濕度70%,溫度35℃,減少弱雛體內水分蒸發。
2.5雛雞的裝運早春西北風多,氣候寒冷,接運雛雞既要防寒又要防止因包裝過嚴而缺氧,造成雛雞呼吸加速,窒息死亡;夏季接運雛雞要防止途中受太陽輻射熱而引起中暑,導致呼吸緊迫,張嘴喘氣,翅膀下垂,體內水分蒸發過多,所以要選擇較陰涼時間起運。在長時間運輸途中要不斷檢查雛雞狀況,必要時應給雛雞飲水。裝運雛雞基本原則是:迅速及時,舒適安全,注意衛生,經常觀察。一般情況下,出雛后72小時內應到達目的地。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