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肉雞業是回報率最高的養殖業之一。但肉雞及其產品的快速流通,加劇了雞病的流行。近年來隨著高溫、多雨、潮濕等多變天氣的影響,許多環境條件致病菌疾病再度增多。生產實踐中藥物和疫苗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降低了雞體對疫苗免疫的應答效果,另一方面使細菌的抗藥性增強,耐藥菌株增多,導致正常菌群紊亂,引起或加劇了代謝病、中毒病的發生。日前商品肉雞的死亡率約為15%~20%,疾病造成的損失不僅加大了養雞成本,也給臨床診治帶來了困難。
1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老病依舊存在或發生變異,新病、新病型不斷增多
多年來,危害肉雞的主要疫病有新城疫(ND)、雞白痢、球蟲病等,但是隨著雞種的頻繁引進和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傳染性法氏囊病(IBD)、大腸桿菌病、傳染性支氣管炎(IB)、慢性呼吸道病(CRD)和傳染性腦脊髓炎(AE)也成為雞群常見病,近幾年又出現了禽流感(AI)、肉雞禽白血病病毒-J亞型、肉雞低血糖-尖峰死亡綜合征(HSMS)等新病。而一些病原的抗原、毒力、組織嗜性發生變異,致使臨床上非典型病癥增多。
1.2條件致病菌性疾病病例明顯增多
①高溫、潮濕的氣候及區域自然環境的影響。天津地區地處港灣,近年來高溫、多雨、潮濕的天氣狀況,有利于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霉菌等條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②病死雞處理不當,病原擴散。③盲目或反復用藥,導致正常菌群紊亂,病情復雜化。④免疫抑制病的影響(IBD、白血病、傳染性貧血病毒、禽白血病病毒-J亞型、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癥病毒等),使機體免疫應答能力下降,對多種疾病易感。
1.3混合感染加劇,非典型病癥增多
支原體、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多數菌株僅對少數幾種藥物敏感,使藥物的防治效果越來越差。IB與CRD,ND、CRD與大腸桿菌,ND與IBD及各種細菌之間的混合感染多見,使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復雜化。
1.4以傳染病為主,呼吸道疾病嚴重
由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禽流感、慢性呼吸道病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嚴重,特別是冬春季節最為明顯。
1.5營養代謝病、中毒性疾病時有發生
①飼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部分新產品在實踐中大量應用,但掌握不好;②高溫、潮濕、強光等應激因素的影響;③長期的呼吸道病或腹瀉病,導致消化吸收不良,盲目或反復更換用藥,導致正常菌群紊亂。
這些原因能引起或加劇代謝病、中毒病的發生。
2流行態勢及防制對策
2.1新城疫
目前新城疫仍然是天津地區對養禽業危害最大的傳染病。多年來,新城疫的大流行得到控制,臨床上多為散發和非典型癥狀。但近年來,ND又出現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感染宿主廣泛的強毒致病株,免疫雞群保持較高的抗體水平但仍然發病。肉雞雖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癥狀,但剖檢后其他器官病變不典型。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①NDV易感動物很多,被NDV強毒株感染的這些易感動物可長期帶毒排毒,我國雞群新城疫病毒的感染率在12%以上,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
②NDV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并可經空氣傳播的疫病,這給防制凈化帶來困難;
③母源抗體的干擾;
④高致病株的存在,我們先后從河北、天津的發病肉雞場分離到嗜神經型高致病株;
⑤病毒株的基因與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與NDV致病性密切相關的FO蛋白存在變異,這可導致病毒毒力、組織嗜性等的變化,使傳統疫苗不能提供理想的保護。
⑥單純活苗免疫造成NDVHI抗體效價的離散性大,往往造成非典型ND的發生。
疫苗免疫仍然是控制ND的有效措施。目前針對肉雞ND的免疫主要采用弱毒苗多次免疫。新近的研究表明,新城疫V4疫苗株可激發良好的腸道局部免疫,而Lasota株可激發良好的氣管局部免疫。疫苗選擇為先Ⅱ系再Ⅳ系(V4)再Ⅰ系,效果較好。免疫方法為首免用Ⅱ系進行滴鼻點眼,以后可進行飲水或皮下及肌肉注射,V4還可拌料免疫。弱毒苗加滅活苗免疫近年來被證實是較理想的免疫程序,可用于ND常發地區雞群的免疫。活苗應用V4或Lasota,油苗應用含有基因Ⅵ、Ⅶ型的多價新城疫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具體方法是4~7日齡用Ⅱ系或Ⅳ系進行滴鼻、點眼,同時注射半劑量NDV油乳劑滅活苗,這樣免疫的雞群HI價整齊度好,離散性小。
2.2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IBD自80年代后期以來成為危害雛雞的主要傳染病。由于引起IBD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強毒株的存在,IBD在天津每3~5年出現區域性暴發。盡管疫苗免疫得到重視,但免疫失敗現象時有發生。肉雞IBD的流行主要表現以下特點:
①在IBD污染區單純用弱毒苗難以控制IBD的發生,流行上多表現散發或雞場內輕度暴發;
②超強毒力IBDV存在,病雞法氏囊組織嚴重出血、水腫,死亡率最高達70%;
③IBD與ND、CRD等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增多;
④IBDV早期感染能引起嚴重的免疫抑制,雞只發育不整齊,易引發多種感染。
對雛雞進行弱毒苗加滅活苗的免疫程序可獲得理想的免疫效果。用活疫苗免疫2次,首免在10~16日齡滴鼻點眼,間隔7~10天再飲水免疫1羽份/只IBDV弱毒苗,二免10天后雛雞血清中IBD抗體瓊擴陽性率可達85%以上,可有效防止IBD的發生。在常發地區可采用中等毒力的弱毒苗飲水免疫,同時皮下注射0.2mL油乳劑滅活苗(法氏囊組織滅活苗或細胞培養IBDV滅活苗);種雞場應用油苗可保證雛雞均勻一致的抗體水平,便于免疫程序的實施。在疫苗應用中應注意防止強毒力苗造成法氏囊的損傷、環境污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和母源抗體干擾免疫。
2.3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發生于家禽和野鳥的傳染病。AI可不同程度地損壞呼吸、腸道、生殖和神經幾大系統,表現各大系統癥狀。雛雞和肉仔雞多以呼吸癥狀為主,表現為精神和食欲較差,消瘦,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咳嗽、羅音、打噴嚏、鼻竇腫脹等,死亡率為3%~10%。
禽流感可通過多種途徑感染,傳播快,流行面廣,必須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實踐中,在低毒力或中等毒力AI感染時,可允許使用滅活苗。大量試驗表明,單價或多價滅活苗可減輕臨床癥狀,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但不能防止感染和向外排毒;滅活苗可減少病毒向其他雞群的傳播、延遲或減少強毒力禽流感病毒的暴發機會。用當地流行毒株制備的油乳劑滅活苗,能減少AI引起的生產損失,降低病毒復制和禽體向外排毒的機率。商品肉雞可于3~7日齡0.3mL只免疫,在接種后2周產生免疫力,可保護整個飼養期。
2.4大腸桿菌病
肉雞大腸桿菌主要發生在3個階段:
①新生雛雞2~5天內死亡,多因胚胎感染或孵化感染所致,死亡率在5%以內。
②15~25日齡時,多在使用活疫苗2~3天后發生,出現1%~10%的死亡率,個大體胖者多見。主要是因為活病毒疫苗(如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對氣管、腸道均有輕度損傷,在環境應激條件下易繼發大腸桿菌、CRD。臨床上常見氣囊炎、肺炎、腸炎等。
③20~35日齡時,約5%的發病率,多因腹水癥,加之墊料過厚、空氣污濁等引發大腸桿菌。臨床上以肝周炎、氣囊炎、心包炎、肺炎等較常見。目前對該病的防制大多采用抗生素,但由于濫用抗生素產生了許多耐藥性菌株,使防制效果越來越差。分離菌藥敏試驗表明:大多菌株除對慶大霉素、呋喃唑酮、頭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藥性較低外,對其他抗生素的耐藥性均相當普遍。
對分離雞大腸桿菌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雞場血清型都不盡相同,疫苗免疫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肉仔雞的大腸桿菌病防治,可在雞群發病前10~1.5天選用本地區分離株制備的多價大腸桿菌油乳劑滅活苗免疫,每只雞皮下注射0.25~0.3mL,肉雞在開產前再免疫1次,每只0.5mL。近幾年,應用地方分離篩選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優勢血清型,進一步篩選充分表達免疫保護性外膜蛋白抗原的菌株研制多價大腸桿菌外膜蛋白滅活苗,不僅可提高保護率,還可降低接種后的免疫反應。
2.5雞慢性呼吸道病
CRD是由MG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一般雞群均能檢出,MG清陽性雞。近年來對幾個大型種雞場血清學調查顯示MG抗體陽性率一般為15%~50%,個別高達90%以上。肉雞CRD的發生主要原因有:
①種雞垂直傳播。
②雞群帶菌率高,一般為30%~90%,一旦感染,終生帶毒。③損傷呼吸道黏膜、降低抵抗力等誘發因素。A.環境及非傳染性因素:環境低溫(氣候突變,育雛室溫度低),此時常伴發腹水綜合征;通風不良、衛生條件差、氨濃度過高、密度大;營養不良,特別是VA缺乏。B.呼吸道病毒感染:NDV、IBV、AI感染,損傷呼吸道上皮;NDV、IBV疫苗毒,特別是噴霧時,活毒疫苗在體內有一增殖過程,對呼吸道、腸道有輕度損傷(如IBV-H52),易引起該病流行。C.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IBDV、CAV和REV等,此時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免疫功能不足。④繼發細菌感染,加重病情;支原體損傷呼吸道黏膜上皮,打開了E.Coli、巴氏桿菌、葡萄球菌侵入的門戶。
臨床上以氣囊炎、肺炎、眼炎多見。①呼吸道癥狀:流鼻液、條噴嚏、甩鼻、咳嗽,特別是明顯的氣管羅音,②結膜炎及眼瞼腫脹,有些雞失明;③全身癥狀:精神、食欲不振,消瘦;④時隱時現難治愈,隨用藥、氣候和營養的改變"三好三壞";⑤對雞生產性能的影響:A.種雞:產蛋下降,種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死胚、弱胚增加,飼料報酬下降,死淘率增加;B.肉仔雞:生長發育不良,飼料報酬下降,肉雞等級下降,死亡率升高(5%~30%)。
對CRD的防制除對雞群采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外,還要在加強衛生措施的前提下嚴格檢疫,帶雞消毒并逐步凈化。在肉雞病毒病的免疫程序上,盡可能防止應用毒力較強的疫苗株,防止疫苗應用間隔過短。目前MG疫苗主要有3種:
①F株是被廣泛應用的活疫苗,是中等及低毒力的MG血清型,適用于支原體病呈地方流行性的多齡雞場。可用滴鼻、點眼、氣霧或飲水等方法免疫。通常應用于8周齡以上雞,也可在早至開產之日的任何時間應用,可有效防止產蛋損失。F株毒力太強,不能用于火雞或肉雞。F株疫苗能提供高水平的保護,免受田間株感染并能明顯減少上呼吸道MG數量。在連續飼養的后備雞群長期應用F株疫苗,有可能逐漸清除多齡雞群雞場MG田間株的感染。
②ts-11株,由Whithear研制并已應用于澳大利亞多年,后又在美國開發應用。
③6/85株,英特威公司研制,在美國已應用于商品蛋雞。該兩毒株無致病性,引起較弱的抗體反應,不易擴散,對鄰近雞場安全,優于F株。MG的滅活疫苗也已經投入應用,但死苗激發的抗體水平低,免疫保護期短(約3個月)。應用MG弱毒ts-11株或油乳劑滅活苗免疫雞群均可獲得較好的預防效果。
通過綜合性措施可以將MG的陽性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2.6肉雞腹水綜合癥
引發肉雞腹水的原因很多,肉仔雞發病日齡一般在3周以后,體重750g以上,冬春季發病較多。
過早發生腹水癥可能的原因有:所飼養的品種生長過快,日糧中營養過剩,運輸等過程缺氧,過熱、寒冷、感染等應激因素刺激等。
發病雞表現為精神沉郁,臥地不動,指壓柔軟,有波動感,全身皮膚呈紫色。剖檢可見全身肌肉淤血,肝淤血腫脹,被膜破裂,心包積液,右心室擴張,腹腔有大量淡黃色積液,40~300mL不等,嚴重時混有黃色膠凍樣蛋白凝塊或白色纖維絮狀物。
防治時多采用綜合性措施。根本的改進措施在于遺傳育種和品種改良,運輸過程中減少缺氧、高溫、寒冷、腸桿菌感染等應激因素,飼養過程中進行限制飼喂或粉料飼喂(特別是前2周,飼料中蛋白、能量不要過高,防止生長過快),以防止肌肉心臟增長比例失調,心臟循環障礙引發腹水癥。飼喂地高辛(每片喂50只雞)可改善心臟和血液循環代謝;日糧或飲水中補充硒、VE、Vc、碳酸氫鈉和葡萄糖、雙氫尿噻等利尿劑或其他利尿中藥,對預防腹水癥有較好療效。
2.7沙門氏菌病
沙門氏菌包括雞白痢、傷寒、副傷寒及腸炎沙門氏菌等,以雞白痢和腸炎沙門氏菌危害最大。目前對該病的防制除藥物控制外,對種雞檢疫凈化仍是根本措施。采用全血平板凝集試驗對種雞檢疫并淘汰全部陽性雞,對種蛋進行敏感抗生素藥浴法,育雛階段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拌料或采用飲水可提高成活率,并能降低帶菌率。另外,嚴格的衛生及消毒措施對該病的防制凈化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應用微生態制劑、中醫藥對沙門氏菌病均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2.8肉雞低血糖~尖峰死亡綜合征(HSMS)
HSMS是近年來發生在華北地區的新型高致死性肉雞疾病,以頭部震顫、共濟失調和癱瘓、肝臟壞死及泄殖腔滯留米湯樣稀便等為特征,其病因可能是由一種未知病毒引起的。其發病特點:
①發病主要集中在8~18日齡,11~16日齡出現死亡尖峰;發育良好的公雞發病率高,相同飼養條件下肉雞公雛發病率約為母雛的3倍;21~35日齡時易繼發ND,出現ND的典刷癥狀及病理變化。
②病雞的血糖(89.8±7.9mg/d1)極顯著低于正常雞(220.3±8.7mg/d1)(P<0.01)。死亡率遠高于國外報道的大于0.5%,日死亡率高達4%~8%。
③典型癥狀表現為發病突然、頭部震顫、運動失凋、癱瘓、昏迷死亡。
④剖檢可見肝臟彌漫性壞死,胰腺萎縮,十二指腸出血,胸腺、法氏囊、脾臟和盲腸扁桃體等免疫器官萎縮,泄殖腔聚集大量白色米湯樣稀便。顯微觀察可見肝細胞壞死、淋巴濾泡排空、淋巴細胞壞死。
控制措施:
①控制光照可減緩HSMS的發生進展。其機理可能是生理條件下,黑暗可促進雞釋放褪黑激素,使糖原生成轉變為糖原異生途徑,從而有效抑制血糖的惡性下降。由于HSMS的一系列癥狀都是對低血糖的反應,因此,一旦控制了血糖水平就能夠阻斷HSMS的發生發展,從而降低HSMS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②減少應激,飲水中添加葡萄糖及多維等措施對HSMS具有一定緩解作用。
③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
④應用654-2等藥物,降低平滑肌收縮,減輕癥狀。
2.9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該病臨床上常有兩種表現型:一種是表現低死亡率,嚴重的乎吸道癥狀的呼吸型IB;另一種是表現輕微的呼吸道癥狀,病雛排灰白色或白色稀糞,剖檢見腎臟腫大,輸尿管內含有大量白色的似花斑樣尿酸鹽,死亡率較高的腎型IB。近年來,肉雞IB的流行以呼吸型較常見。
在雞群存在MG、大腸桿菌潛在感染的情況下,應用H52活苗常激發嚴重的呼吸道病,應用H120疫苗有較好效果。在該病不嚴重的地區主張應用H120免疫;應用新城疫IV、H52聯苗時要防止激發MG、大腸桿菌的繼發感染;在腎型IB嚴重的地區可考慮應用地方分離的腎型IBV強毒株制備滅活苗。
2.10雞痘
雞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多發。由于成年雞患病后大多只表現皮膚病變,發病率雖高但死亡率較低,肉雞FP的發生和流行主要見于夏末秋初。在夏秋蚊子較多季節,可進行FP的免疫。FP免疫在3~20日齡進行,具體免疫時間可結合其他免疫程序及雞舍的衛生狀況決定。FP免疫大多數采用翅下皮膚刺種的方法,由于免疫劑量難以保證,免疫雞群中時有FP發生。眾多的研究表明,雞痘以細胞免疫為主,雞痘活苗經肌肉翅內皮下采用連續注射器注射1~1.5羽份/只的方法,可獲得90%以上的保護率。
2.11細菌性軟骨壞死性骨髓炎
近兩年來,天津部分肉雞在2~5日齡相繼發生以站立不起、癱瘓、跗關節變軟、骨折,7~15日齡時部分鴨跗關節中部增粗愈合,發病率約50%~90%,至9日齡時約有10%~15%的雛鴨死亡,有的死亡率高達25%~80%為特征的大群傳染,病雞(鴨)陸續零星死亡,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該病主要感染雛雞(鴨),以3~15日齡內的雛雞表現嚴重。病初約10%~50%的鴨站立不起,腿變形呈"O"形或"×"形,喙變軟,脛骨細而軟、變脆易斷裂,約5%~10%的雞(鴨)脛骨中間斷裂,部分雞(鴨)4~5天后脛骨中段增生變粗。至約30日齡時,約5%~10%的鴨表現不同程度的走路畸形,呈搖擺步、交叉步或兩腳重疊步,走路時跌跌撞撞。
剖檢除肝臟稍腫脹外,各臟器無明顯的變化。3~10日齡鴨脛骨變脆易折斷,骨髓呈暗紅色。骨膜腫脹壞死,呈灰紅色。日齡稍大的鴨出現股質修復的表現。從不同發病鴨群均分離到葡萄球菌。葡萄球菌病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種條件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創傷感染,臨床上主要引起創傷化膿感染。用丁胺卡那霉素、環丙沙星、頭孢哌酮等敏感藥物給雛雞(鴨)飲水,種禽肌注、拌料可有效治療。采取綜合性措施,及時清糞,雞舍用百毒殺等消毒劑噴霧,及時消毒孵化器。種禽可注射油乳劑滅活苗。
3結語
3.1目前的疾病應對措施
針對日前肉雞疫病的流行狀態,制定和推廣安全、切實可行的免疫程序,減少應激因素,則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ND、IBD、AI、IB等主要的烈性傳染病流行和大腸桿菌、支原體繼發感染。在ND、支原體、大腸桿菌危害嚴重的區域,對ND、AI、IB可考慮推廣"弱毒+滅活苗"的防疫模式,提高雞群的免疫力;結合進雛初期、活苗應用前后幾個易繼發細菌感染的階段,預防應用敏感抗菌藥物,以減少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支原體的帶菌率;對于肉種雞應加強對支原體、沙門氏菌、傳染性腦脊髓炎等垂直傳播病的檢疫、免疫和凈化措施。只有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同時加強對肉雞低血糖-尖峰死亡綜合征等新病的監測及研究,才能減少雞病的困擾,保證肉雞業的健康發展。
3.2未來的挑戰和要求
①加入WTO,畜產品的全球化流通要求畜產品有一個統一的國際衛生標準。對疾病(ND、AI、沙門氏菌)和藥殘的控制和要求更為突出。②產品競爭壓力不僅能提供活禽,還要求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推廣禽及其副產品的深加工技術。③養殖技術的提高推行低投入、高產出,注重畜禽福利(給畜禽提供舒適的環境與衛生條件,以減少疾病和生產成本,提高動物產品的最大回報)和衛生的綜合養殖技術。④加強環境保護,防止養殖環境被過多的疾病、糞便、副產品污染,注意副產品及糞便的處理、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