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雉雞又名七彩山雞、野雞、環頸雉等,具有較高的觀賞、食用、藥用價值。發展雄雞養殖是一條很好的致富門路。在雄雞的培育過程中,育雛期尤為關鍵,這是因為雛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因此,掌握育雛技術,科學飼養管理雛難,能提高雛雉的成活率,促進生長發育,減少疾病發生,提高生產性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1做好育雛準備
進雛前要對雛舍進行全面維修、清掃、消毒,要求雛舍干燥、保溫性好,備好育雛物品,并將育雛用具徹底消毒。
2嚴格控制育雛條件
2.1溫度能否控制好育雛舍內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總體原則是:雛難分布均勻,不聚堆,又不避開熱源為宜。具體育雛適宜溫度為:1~3日齡,35℃~34℃;33℃~32℃;2周齡,31℃~28℃;3周齡,27℃~24℃;4周齡,23℃~22℃;5周齡后保持常溫。
2.2濕度育雛期應嚴格控制舍內相對濕度。1~10日齡控制在65%~70%;11日齡后55%~60%。進雛前一天就應調好濕度,可在地上灑少量水,增加空氣濕度;育雛前期,若舍內濕度不夠,可采用上述方法調濕;育雛中后期,由于雛雉呼吸量、排泄量增加,舍內相對濕度往往偏高,可采取適時打開門窗通風、及時清除糞便等方法降低濕度。
2.3密度雛雉隨日齡增大,其體重增加,需水量增多。因此應適時調整飼養密度,增加水槽、食槽數,以滿足其正常需求,以免度密度過大造成擠壓、傷亡,或因密度過小而降低設備利用率。適宜的育雛密度應根據育雛方式而定。網箱平養或箱式育雛密度為:1~10日齡,50~60只/平方米;11~20日齡,30~40只/平方米;此后可轉入立體籠,21~42日齡,20~30只/平方米;40~36日齡,10~20只/平方米。室內平面育雛,20只/平方米;20日齡后密度減半。
2.4光照光照時間:1~3日齡24小時;4~20日齡16小時。光照強度:5~10W/平方米。21日齡后轉為自然光照。3周后轉入立體籠時,第一個晚上要全加光照,以使雛雉盡快適應環境,待雉群大部分采食、飲水后,即可采用自然光照。由于雛雉膽小、機警,晚上可設微光防止驚群。
2.5通風育雛期間,由于雛難密度大,溫度高,濕度大,雛雉新陳代謝旺盛。若舍內空氣流通不暢,氨氣濃度過大,就會直接影響雛雄的生長發育,往往還會造成雛雉呼吸道疾病、眼病等疾病的發生。所以應注意通風換氣,保持舍內空氣新鮮,不要只注意保溫而忽視通風。
3科學飼養管理
3.1初飲雛雉出殼后24~36小時進行第一次飲水(初飲),飲水溫度要與育雛溫度相同,飲水中加入5%葡萄糖或0.1%高錳酸鉀,以便清理腸胃。初飲后改換潔凈普通水,水溫與育雛溫度相近,讓其自由飲用。對不知道飲水的雛雉及時調教,使之盡快飲水。
3.2開食雛雉初飲后1~2小時首次喂食(開食),開食料要柔軟、適口性好、營養豐富又易消化。將飼料少而均勻地撒在墊紙上,誘其采食。開食時每2~3小時誘食一次,以后逐漸增加間隔時間。開食后逐步轉用小型料槽,每天加料2次,讓其自由采食。
3.3斷喙為防雛難發生啄癖,在3周齡時斷喙,注意止血。
3.4衛生要保證雛舍、雛具衛生。飲水器、水槽和食槽每天清洗一次,2~3天進行一次消毒,每天清掃一次糞便,及時更換墊料,撒在地上的水要隨時擦干。
3.5防病3~6日齡飼料中加0.04%的痢特靈,口喂2次;8~15日齡用青霉素2000IU/只拌料,日喂2次;16~20日齡加0.05%土霉素,日喂2次;同時,根據本場情況制訂免疫程序,及時免疫接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