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006年3月下旬,塔城市某雞場飼養的2116只籠養伊沙褐蛋雞,在57周齡暴發了一種以腹瀉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前后病程共7天,發病率達88.7%,病死率54.4%。筆者深入雞場對發病情況進行調查、病理解剖和實驗室檢驗,確診該病為大腸桿菌病。
1發病情況
據調查,這批雞曾在3月4日有少數雞拉白色稀糞,用禽菌靈散(中藥)以0.6%的比例拌料飼喂進行治療,止住腹瀉。3月16日晚,由于氣候突變,刮起6~7級大風,把幾扇窗戶吹開,造成雞舍內溫度由原來的17℃降至5℃,雞群從3月17日開始發病,死亡49只,到第3天達到死亡高峰,連續7天共死亡1035只。
2臨床癥狀
病雞表現為精神委頓,采食和飲水減少或廢絕,兩翅下垂,縮頸,拉白色稀糞,肛門周圍被污染;產蛋率直線下降,7天之內由正常的84.6%下降到12.8%,而且產畸形蛋。病雞最后頭、頸、腿抽搐而死。
3病理變化
挑取瀕死雞16只進行剖檢,均表現肝臟腫大,呈暗紅色,質脆呈軟泥狀;脾臟腫大;小腸腫脹臌氣,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腸粘膜上有粉紅粘液;肝臟表面或心包膜上有不同程度的纖維樣偽膜;卵泡變性,卵膜充血,局部或整個卵泡呈褐色或黑褐色。多數雞卵泡破裂,腹腔內充滿卵黃液。其它臟器無明顯肉眼可見的病理變化。
4實驗室診斷
4.1觸片檢查取病死雞的肝、脾及卵泡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有大量的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粗短桿菌。
4.2病原分離取肝、脾、心、卵泡病料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恒溫37℃經24小時培養后,在普通瓊脂平板上有呈均勻、灰白色半透明、圓形凸起的單個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呈均勻紅色單個的菌落。選取單個菌落接種到三糖鐵瓊脂試管中,接種時,先涂布斜面,后穿刺底層,結果為:斜面上培養基變黃,底層培養基變黃含有氣泡,不產生H2S。
4.3生化試驗挑取純培養的菌落做生化試驗,該細菌能發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能夠產酸產氣,靛基質反應+,H2S-,甲基紅+,可利用枸椽酸鹽,硝酸還原試驗+,V-P試驗。
4.4藥敏試驗用常規紙片法測定分離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對精品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高敏,抑菌圈均在20mm左右;對氧氟沙星、環丙沙星低敏,抑菌圈分別為10mm和13mm。
由以上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雞場發生的是大腸桿菌病。
5防治措施
5.1預防保證室內正常的溫度和濕度,用0.3%過氧乙酸噴灑雞舍內外,每天消毒1次。
5.2治療先用精品阿米卡星按常規劑量飲水,同時用"草藥王"拌料,連用3天。后用慶大霉素(規格:5ml/20萬IU)注射,每只雞1~1.5萬IU,同時用"瘟痢黑金剛"拌料,連用4天。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疾病得到控制,死亡數逐漸減少,并且逐漸恢復產蛋,但未能達到原來的高峰水平。
6小結與討論
6.1本次疾病的流行是由于飼養管理不當,雞舍通風不良,糞便沒有及時清理,致病性大腸桿菌存在于雞群之中,當雞舍內氣溫驟然下降到5℃時,引起雞的抵抗力下降,導致發病。今后應加強飼養管理,確保雞群有適宜的生長環境。
6.2由于大腸桿菌易形成抗藥性,應通過藥敏試驗選擇幾種最敏感的藥物,并且交替使用,確保治療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