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蛋雞生產中,一些養殖戶比較重視育雛期和產蛋期的飼養管理,而忽視育成期的飼養管理,往往造成產蛋效果不理想。育成期指從育雛結束到開產前的一段時期,一般為7~20周齡。育成期又可分為育成前期(7~12周齡)、育成后期(13~18周齡)、產蛋前過渡期(19~20周齡)三部分。其特點是:育成前期的生長重點為骨骼、肌肉、非生殖器官和內臟,表現為體重絕對增長較快,生長迅速;育成后期體重仍持續增長,生殖器官生長發育迅速,體內脂肪沉積能力增強,骨骼生長減慢。育成期在整個蛋雞的生產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為產蛋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它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證育成雞具有高的成活率和體格充分發育的基礎上,嚴格控制體重和性成熟,培育出具備高產潛力的合格雞群。因此,育成期飼養管理的優劣對蛋雞的產蛋水平和飼料報酬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育成期飼養管理差的蛋雞,即使在產蛋期加強飼養管理,也達不到理想的產蛋效果。在蛋雞的育成期,養殖戶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飼養管理。
1控制體重
育成前期在日糧營養水平低于育雛水平的情況下,要讓雞群增加采食量,提高其耐粗飼能力和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生長發育。12周齡后,根據雞群的生長發育情況用降低飼料營養水平和限制飼喂來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防止過肥而影響產蛋,尤其是18周齡的體重決定了整個產蛋期的蛋重大小和產蛋量的高低。育成期的飼料營養水平要低于育雛期和產蛋期,其營養水平為7~12周齡:代謝能11.49MJ/kg,粗蛋白15%;13~18周齡:代謝能11.28MJ/kg,粗蛋白13%,要適當加大飼料中麥麩、米糠的比例。平養雞可在日糧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飼料,占日糧用量的25%左右。在飼喂上要減少喂料次數,可把全天的飼料量在早晨1次喂給,吃完為止;也可將1周的飼料總用量分6天喂給,停喂1天。育成雞每天喂料量的多少要根據雞的體重發育情況來定,每周稱重1次,抽樣比例萬只雞群為1%,小群為5%~10%,但不能少于50只。計算平均體重,與標準體重比較后確定增減下周的飼喂量。
2骨架發育的測定
在掌握體重的過程中,從4周齡開始,每2周測量1次骨架發育,觀察是否與體重發育一致。一般是測量脛部(即由足掌至踝關節的部位)的長度,至少應有90%的雞脛部長度為標準長度,長短不超過標準值的5%。
3合理光照
光照通過對生殖激素的控制而影響雞的性腺發育。育成雞的生殖系統如過早發育,將影響其體重、骨骼、內臟的均衡發育,出現提前開產、產蛋量減少等現象。因此,要給雞群合理的光照,控制雞群在適宜的日齡達到性成熟。養殖戶要根據密閉式雞舍或開放式雞舍的不同來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密閉式雞舍一般采用漸減的光照制度,以每天8~9小時的光照為宜;開放式雞舍以自然光照為主。秋季育雛處于日照逐漸縮短的時期,與育成雞所需光照制度基本相符;春季處于日照逐漸增加的時期,與育成雞所需的光照時間正好相反,要想法進行人工控制。總之,在育成期的中后期光照時間不能延長,強度不能增加。育成期的光照以自然光照為主,每天維持在8小時,不超過11小時。冬季光照時間不夠可適當延長開燈時間。要注意的是育成期的光照時間與產蛋期的光照時間要協調一致。從育成雞舍轉入產蛋雞舍后,如雞群體重達到標準,要開始逐漸增加光照時間刺激產蛋,使光照時間有一個從短到長的過程,光照時間只能延長,不能縮短,這樣有利于雞群達到產蛋高峰。反之,則達不到產蛋高峰期,在產蛋后半期易導致部分雞換羽或停產。
4適宜的環境
育成舍內的溫度應保持在15~30℃,注意防寒降暑和通風換氣,排除氨氣、硫化氫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保證新鮮空氣的充足供應;保持適當密度;同時要做好育成雞舍和周圍環境的衛生和消毒工作,定時清糞,清洗消毒料桶(槽)、飲水器,帶雞消毒;并要注意環境的安靜,避免雞群受到驚擾產生應激反應。
5斷喙
規模養殖的蛋雞要斷喙。第一次斷喙時間以7~10日齡為宜,斷喙時要用斷喙器進行,注意斷喙長度,避免出血。第一次斷喙效果不佳的雞只,如漏切、喙長、上下喙不齊等要進行補充斷喙、修喙。
6疫病預防
根據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搞好免疫接種。育成期主要預防的傳染病有新城疫、雞痘、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多雨季節要做好球蟲病的預防。春、秋兩季進行驅蟲,主要是驅除線蟲、絳蟲等。在開產前要進行一次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減蛋綜合癥三聯苗的免疫和驅蟲。
7均勻度的控制
均勻度指雞群內體重在平均體重的10%范圍內的個體所占的比例,良好的雞群在育成末期均勻度應達到85%以上。較高的均勻度才能保證雞群開產的一致性和持續穩定的高產蛋率,要獲得較高的均勻度,在管理中要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的飼養密度:過高的飼養密度是造成個體間大小差異的根本原因。適宜的的飼養密度因蛋雞品種的不同略有差異,一般在7~18周齡時的飼養密度平養為6~10只/平方米,籠養為280~380平方厘米/只;19~20周齡轉入產蛋雞舍后,平養為4~6只/平方米,籠養為380~450平方厘米/只。(2)均勻采食:在限制飼養的基礎上要有足夠的采食位置,投料時速度要快,使全群雞能同時吃到飼料。(3)分群管理:結合定期稱重將雞群按大小、強弱分群。用不同的飼養水平和飼養方式,體重達標的雞要按標準給料;體重小的雞要增加采食空間和飲水空間,刺激其采食,讓其盡快生長,以提高整體的均勻度。(4)淘汰與選留:重點淘汰畸形、病弱雞和發育不良的雞,選留優良個體。
8適時轉群
在開產前2~3周(一般在18周齡)將育成雞轉入產蛋雞舍。轉群最好在夜間或天亮前有微光時進行,以避免騷亂和減少雞群初產應激;飼養員在捉雞時動作要輕,避免骨折和損傷發育中的生殖器官;在轉群前、中、后3天要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緩解應激。
9飼料的更換
18周齡有部分母雞開始產蛋,這時要提高飼料的營養水平,以適應雞體重的增加、生殖系統的生長和對鈣的需求。可從18周齡開始喂產蛋雞料,20周齡起喂產蛋高峰期料,同時在料中額外添加1倍量多種維生素。換料要逐漸進行,過渡飼喂。這個時期應當取消限制飼喂的方法,讓雞自由采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