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就養雞生產來說,充足的蛋白質是肉雞快速增重和蛋雞產蛋率高的物質基礎。那么,當前養雞業普遍存在的雞免疫力低下(即高發病率與高防治難度)與雞的日糧蛋白是怎樣一種關聯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認知。
從遺傳和野生或放養條件看,雞這種禽類的蛋白質攝入包括了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如各種昆蟲和植物根塊、葉莖、籽實中的蛋白質,這種主動的尋覓競爭性的攝入,保持了構成蛋白質的多種氨基酸平衡,這就為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提供了保障。由于生存的需要遠遠大于生產的需要,所以按現代養雞標準看,并不豐富的蛋白質,優先滿足了雞的生理代謝和抵抗疾病要求。這也就是野生或放養條件下的雞比籠養雞免疫力強的原因之一。現代規模化養雞是以增重、產蛋這種生產目標為首要,按照理論推算的配合日糧中的蛋白質水平是比較高的,能夠滿足生產和生存的雙重需要,但問題是,為數眾多的養殖戶所采用的雞飼料是無魚粉飼料,也就是無動物蛋白飼料。究其原因,一是魚粉價高,用不起;二是摻雜使假魚粉不敢用。這樣,富含植物蛋白的餅粕類飼料就承擔起了無動物蛋白飼料中的全部蛋白質功能,由于氨基酸的不平衡,只能靠植物蛋白飼料互相搭配,取長補短地混合攝食,才能滿足雞的需要。
從消化角度分析,植物蛋白因為有纖維薄膜的包裹不易消化,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易消化和吸收。而雞的消化道約是其體長的6倍,這在動物界是比較短的,腸腔排空快,食物消化率低。據專家介紹,一般雞日糧經消化道吸收后被排出體外,仍約有30%~40%的營養物質未被吸收。有限的不易平衡的蛋白質資源,在自身特點,雞消化道特點,規模化飼養方式和家禽遺傳育種結果的多重擠壓下,被迫“分割”成幾個不等份來用于“支付”生長發育、生理代謝、生產、排泄浪費等不同要求,而用于支撐免疫的“專項專用”的蛋白質就被“挪用”得所剩無幾了。
人們時常聽到養殖戶抱怨:我的雞場消毒了呀,按免疫程序做疫苗啦,疫苗也是正規廠家的沒問題呀,可為什么雞總鬧病呢?應當看到,在發生傳染病的三個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雞的易感性這三者中,前兩者本來就難以切斷,再加上因蛋白質的隱性缺乏或叫隱性饑餓所致的免疫球蛋白不足,免疫力低下,使雞群對疾病的易感性更高了,這恐怕是雞傳染病難防難治的原因之一。
餅粕類飼料還含有油脂脂肪和能量,在與能量飼料配合成全價料時,可部分替代或補足代謝能總量,使蛋白質發揮更大功用。這種理論上的科學“設計”,在實踐中能否實現呢?筆者曾在山西、河南、河北的一些地方了解到,諸多養殖戶飼養產蛋雞的日采食量達到2.8~3.2兩/只,這遠遠超過標準日糧2.4~2.5兩/只的料蛋比水平。這種被雞超量采食的日糧,能量飼料即玉米的配比并不低,多在60%~65%之間,可為什么會出現“超量采食”呢?還是與日糧的營養濃度有關,還會與餅粕類飼料中的蛋白質有關。
因為雞有“按能采食”的天性,能量攝入足了,才會自動停止采食,而諸多時候,日糧中玉米含水分偏高或有霉變及摻有過多的雜質如玉米芯粉,使得配方設計內等量玉米的實際能量沒有設計的那么高,雞只有通過多采食才能滿足需要;另一方面,這種能量不足,會使機體動用蛋白質和脂肪“燃燒”轉化成代謝能滿足生理代謝的需要,尤其是冬季為抵抗寒冷,維持正常體況更是如此。這樣的情況,會使蛋白質和脂肪更加趨緊短缺。于是,不僅因蛋白質隱性缺乏致使免疫力下降,還因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脂肪相對不足而影響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的體內移送和利用,而脂溶性維生素在家禽體內需溶解于脂肪中,才能充分吸收利用,因此,脂肪充足就等于加足了脂溶性維生素。反之,脂肪缺乏即便補足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也差,造成免疫抑制病多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