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夏秋雨水多,對庫蠓(小黑蚊)、蚊、蠅等吸血昆蟲大量繁殖十分有利。而這些昆蟲是白冠病、雞痘等蟲媒性傳染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白冠病
多發生于高溫多濕季節,呈明顯的季節性流行。以貧血、消瘦、雞冠蒼白為主要特征。雛雞、育成雞死亡率較高,成年雞發病后可使產蛋率下降30%~50%。病雞精神萎靡,閉目呆立,食欲廢絕,流粘性口液;個別雞口流暗紅色血水,呼吸困難,兩腿輕癱,貧血,冠和肉髯蒼白;糞便稀薄,呈黃綠色,常有血便發生;大多病雞死前抽搐和痙攣,個別口鼻出血;產蛋雞產蛋率急劇下降,薄殼蛋、軟殼蛋增多。
該病確診后,應立即進行治療。可每公斤料拌入氯喹200毫克,連喂3天,間隔2天,再喂3天;也可用復方泰滅凈,前3天以0.8%,后7天以0.2%的比例拌料喂服,療效很好。若雞病后食欲減退或廢絕,可用鹽酸二奎寧,每支1毫升(含藥0.25克)每只雞胸肌注射0.25毫升,每天1次,連用4~5天。
雞痘
雞痘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是蛋雞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病。不同日齡的雞均易感染,一般秋季多發,主要通過皮膚黏膜傷口感染,吸血昆蟲如蚊子等極易傳播該病。
病雞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一般分為皮膚型和黏膜型2種。
皮膚型 潛伏期4~6天,典型發病癥狀是發痘,多見雞冠、肉髯、眼角、口角和雞爪等處。先發生灰白色小丘疹,逐漸變大,表面壞死后出現黃色凹現、硬節,形成大小不一的痘痂。一般3~5日達到高峰,10日后脫落。
黏膜型 主要見于口腔、咽喉部黏膜。開始見黃白色小結,迅速增大融合,并發生壞死,形成黃白色假膜,覆蓋于表面。剝去假膜,可見紅色出血潰瘍,之后又很快產生新的假膜,最終導致呼吸、吞咽困難,而發生窒息死亡。治療上應以抗病毒藥為主。如是單純的皮膚型雞痘一般不需特別治療,如是黏膜型的,除了應及時剝除掉口腔咽喉部的假膜外,還應針對具體癥狀進行投藥。
對于雞痘應以預防為主,最好的辦法是疫苗接種,可在雞的21日齡和開產前各做一次,常采用翼膜刺種。在二免時(開產前)可采用3倍量飲水免疫,效果更佳,簡便易行,還可減少雞的應激反應,保護時間一般為3個月左右。
另外,要對雞舍嚴格消毒,并做好滅蚊工作。還應注意不要使雞只受傷,防止感染。
在蟲媒性傳染病流行季節,雞舍要安裝紗窗,并在雞舍內外、紗窗上噴灑馬拉硫磷等藥物,以殺滅吸血昆蟲。墊平雞舍周圍的臭污水溝,減少蟲卵孳生,切斷傳播途徑。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對雞舍內外環境噴施殺滅蚊蟲的藥物,防止復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